【pconline品科技】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各种互联网服务――除了邮箱、qq、博客、音乐、视频,各种社交网络、网游,还有支付宝、paypal等数字钱包……但是,你又有没有想过,一旦自己去世了,这些服务的数据应该如何处理?
最近,谷歌就推出了一项类似“数字遗嘱”的功能――inactiveaccountmanager(不活跃帐户管理器),用户可以拟定计划,在自己不再使用谷歌账户或者去世后,选择将谷歌各种服务的数据发送给信赖的联系人,或者在一定时间后删除所有数据。
谷歌的这项举措,让“数字遗产”一词再次跳进大家的视野――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数字遗产”到底是传承给亲朋,还是与自己一同消失?
1、数字遗产,想说继承不容易
不少人觉得,“数字遗产”跟现实中的实物遗产一样,可以依照同样的程序继承,这样多年来与亲人、朋友的记忆也能够得以保留。
但事实上又是否如此?
2011年,辽宁王女士的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丧生。丈夫生前曾在qq及邮箱里保存了大量两人之间的通信和照片,王女士想取回这些资料以作纪念,但由于不知其qq密码,无法获取这些资料,只好向腾讯公司求助。而腾讯客服人员给出的答复是,想要拿回密码,只能按照“找回被盗号码”的方式操作,因为根据公司与用户之间达成的协议,qq号码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只拥有号码的使用权。
同样的案例在国外也有不少。2004年11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贾斯汀・艾斯沃斯(justinellsworth)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不幸身亡。他的父母向雅虎公司提出请求,要求得到儿子的雅虎邮箱密码,以获取儿子留下的文字,保存有关儿子的回忆,但这个要求遭到了雅虎公司拒绝。贾斯汀的父母将雅虎告上法庭,引发了一场激烈争论。最终,雅虎公司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将贾斯汀的邮件复制到一张光盘上交给其父母。根据雅虎邮件服务的规定,只有在法律许可之下,公司会审核“数字遗产”索取人的资格,用户的亲人可能获得邮件内容,但不能拿到密码。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数字遗产”的继承变得障碍重重?
2、继承数字遗产,是一门技术活
不同于实体遗产,目前有关数字遗产管理的法律条文仍然存在空白。
按照我国《继承法》第三条,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例如公民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版权及著作权等。这些遗产主要表现为物的形态,且带有财富的性质,并受到法律的保护。但由于现行的《继承法》是1985年开始实行的,由于当时完全没有“数字遗产”的概念,“数字遗产”基本上带有“非物”的属性,难以受到《继承法》的保护,也令“数字遗产”的继承行为在实质意义上很难实现。
而这些“数字遗产”又可分为四大类:第一是用户账号密码类,如qq、微博、微信、邮箱等产品的帐号和密码等;第二类是各类文件,如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文字资料,以及图片、音乐、视频等各种非文字形式的资料;第三类是网游用户配备的游戏装备;第四类是q币等网站发行的虚拟货币,以及支付宝、paypal等电子钱包内的余额。
由于这四类数字遗产当中,很可能含有大量的隐私信息,其拥有者未必都希望这些信息为其继承人所见,在未得到数字财产拥有者明确表态的情况下,就向其继承者提供相关的信息,必然会遭到现有部分网民的强烈反对。
与此同时,由于数字遗产带有一定的财产性质(尤其是后两类),服务提供方可以借此作为盈利的手段――例如一个五位、六位的qq号,可以炒到上千、上万元;而qq秀、网游的各种装备,就更加不用说了。而由于法律条文的不完善,服务提供方还可以因此规避了不少赔偿问题――因为一旦虚拟财产具有了法定价值,服务提供商就将面临可能的财产损失并对其负责。
由于“数字遗产”涉及到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如何进行处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像开篇中提到的谷歌“不活跃帐户管理器”功能,用户可以选择将账户内的各种资料发送给继承人或者信赖的联系人,也可以设定一段时间后删除所有数据;在设定的日期到期后,谷歌还会给你来信,确认你是否已经死亡,从而再决定是否执行操作。
可以说,谷歌的处理手法,还是较为人性化的――相比之下,facebook会将死亡用户的页面进行限制,只允许亲友留言哀悼,或者选择关闭页面(但不会交出密码);hotmail允许邮箱主人的家庭成员申请将邮箱中的文件刻录成光盘;而更多的则像twitter、雅虎,将用户的帐号关闭、乃至删除,或者像qq那样,一段时间不访问后将账户冻结、回收。
也许封存、一删了之的方法,可以让用户的隐私不被公开,但对于需要追回与用户之间的记忆的亲友而言,这都不是他们觉得最好的方法。
而一旦数字遗产涉及到金钱方面的纠葛,处理起来就更需要小心了。
就以淘宝网去年下半年推出的“继承过户”细则为例,申请人除了要提供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经过公证的遗嘱或遗产分割协议公证书等文件外,还要符合过户前需要将待过户店铺中的所有进行中的交易处理完毕、申请人自行承担店铺过户服务费等6项条件,以及法院有关确权的裁定。这样是保护了淘宝网店的合法继承,但步骤也相当繁琐。
各个公司对“数字遗产”继承所需的材料不一、处理的手法各异,为“数字遗产”的处理设下了各种障碍和鸿沟。数字遗产的继承,还真是一门技术活。
3、数字遗产――一盘新兴的大生意
既然个人数字遗产有着如此高的价值(不论是财富价值还是情感价值),那我们能否像处理遗嘱一样,找专门的机构去处理数字遗产的管理和分配问题呢?
legacylocker就是这样一家提供数字遗产管理服务的公司。参加数字遗产管理的用户,可在公司的网站上输入完整的数字信息,列明数字遗产的分类和继承方案,并每年缴纳一定的费用。一旦用户过世,家属提供死亡证明,legacylocker就将根据用户的意愿和安排,将数字遗产进行分配。
像legacylocker这样专业网络资产“守护人”,在英、美、瑞士等地已经开始萌芽――因为不少网民在互联网上有着不同的虚拟财产,且人们对数字遗产保管的诉求越来越多。在这些公司看来,这是一盘有着广阔前景的大生意。
而这样的机构,在国内亦开始出现。
在南京,就有一家专门承接网络遗产的电子公司,其业务范畴包括qq、msn、论坛、微博、游戏账号等。该公司经理表示,办理网络遗产承接需要先签协议,然后由公司为客户电脑植入一个类似于“木马”的程序。“以qq为例,如果程序监控到该账号连续30天无人登录,那么我们将直接联系继承人,全程只收100元。当然,也有很多人希望自己的qq、网游账号随风而散,所以我们还开设了网络公墓,账号墓地的费用每年只要10元。”
虽然如此,但由于人们对这些公司的保密、收费等方面仍然保留怀疑的态度,因此暂时未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数字遗产的“看守人”,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
4、结语
介绍了那么多关于数字遗产方面的问题,大家心中都有了自己的处理方案吗?
觉得数字遗产机构不靠谱?那么,不妨在你离开这个世界前,让你的亲友将各种已经付费的音乐、视频、图书什么的都提前下载吧,毕竟都是自己白花花的银子嘛……
至于各种账号、密码、资料数据的分配,还是写到实体遗嘱上吧――至少这样,在法律上还有多一点的保障。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