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系公司市场化不足致科技成果难转效益

拥有庞大的科技创新资源,总市值高达4937亿的“高校系”上市公司,在业绩上却远表现得不如想象中那样“风光”。
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发现,在目前28家高校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中,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仅13家,半数以上“高校系”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不足4%,仅*st古汉、方正证券两家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以上。
近半“高校系”公司净利难保5000万以上
由于2015年12月中旬在互动平台上披露公司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华中科技大学旗下上市公司华中数控股价一路上扬。截至2015年底,华中数控股价高达36.72元每股,相比2011年上市时每股26元的发行价,上涨41.2%。
事实上,华中数控的业绩表现并非孤例,长江商报记者统计2010年以来上市的7家“高校系”上市公司发现,2015年前三季度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还有津膜科技、天喻信息等2家,净利润同期下滑达一半以上。
“业绩不达预期在‘高校系’上市公司中表现较为明显。”12月31日,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证券投资系主任陈晓丹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除了最近上市的“高校股”,老牌高校控股上市公司大部分业绩也并不理想,而且一直难以改善。
而在投资收益回报上,28家“高校系”上市公司中,2015年前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的仅*st古汉、方正证券两家公司,有17家净资产收益率不足4%,2012-2014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收益合格水平的仅13家。
“高校的知名度越高,相应社会资源、社会关系就越浓厚,自然令市场浮想联翩,被市场高估在所难免。”1月2日,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年运作高校校企投资管理的楚商领先(武汉)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校企有一些自身的优势,比如一般走在技术前沿,高校背景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量子通信、虚拟现实、‘互联网+’、智能制造、环保……几乎目前最前沿的科技技术概念,都能在‘高校系’中找到。然而,长江证券分析师李凯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光有概念、业绩不显成为“高校系”上市公司身上的“标签”。
“高校概念股存在了很多年,但它整体做大做强的效果并不明显,以前多认为是一个‘炒作’概念的板块。”李凯表示。
市场化程度弱,优势资源转化遇短板
回溯“高校系”上市公司发展历程,多位投资专家和证券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企业化和资本化运作不彻底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校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高校指派的管理人员,效率较低。”陈晓丹指出。
在李娟看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两种不同属性的文化,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系”上市公司董事会说话的权重在学校一方,“校企已经习惯了企业是学校的这一思维模式,不管学校在其中占有多大股份。”
“在技术方面,有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基础是非常好的,但公司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企业梳理、管理方面,‘高校系’比较弱。”李凯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系”上市公司净利润难以做大。
在李娟看来,“高校+企业”本是希望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但校企在运用资源优势的时候,往往遇到众多短板。
此外,宋清辉等经济专家认为,过度依赖所控股高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也是制约高校上市公司发展的一大因素。
李凯举例说,在复旦复华、清华系、北大系等老牌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曾根据高校资源优势进行“多而分散”的投资布局,“多而不精”的情况制约其做大做强。
“北大系的资本运营比较注重模式创新和资本运作,一般通过对旗下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分门别类进行包装,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做大做强相关公司。”宋清辉表示。
李凯认为,目前清华系旗下同方股份和紫光股份也在进行资产剥离和优化,各自专注于不同的领域,其资产正在慢慢变好。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实现经济效益有待破题
除了管理模式、资本运作上的掣肘,另一重决定“高校系”成败的因素为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高校上市公司的特征即是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陈晓丹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引入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者,让更有市场化经验的股东参与公司的管理,使得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市场动力。”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2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拥有量占总量的20%以上,然而,有效专利中维持时间10年以上的仅有5.5%,国内创新主体专利市场化水平低的问题仍然明显。
2015年上海市一份评估该市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服务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对该市高校、科研院所的约300件专利进行评估,却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比例“不足5%”。
“高校上市公司如何提升业绩做强做大?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加强科技研发的深度,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三是与其他相同背景的上市公司强强联合,组建新的高科技集团,脱离高校完全市场化运作。”宋清辉建议。
李娟表示,校企发源于学校,但它必须要引进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而学校只是一个技术支撑,高校企业在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同时,“如果克服了科技型企业和校企的短板,成长就会非常快,否则业绩就难以出来”。
而反观同方股份、同方国芯和紫光股份,其分别专注于互联网服务与终端、集成电路与电子元器件产品、云计算领域,对产业链和市场趋势的把握远远超出*st古汉。
不过,随着深化国企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上述专家和证券人士均表示,“高校系”上市公司获得资本市场新的青睐的机遇较大。
“老牌高校上市公司通过最近几年重新运作,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市场的标本效益逐渐起来,再加上新三板扩容、注册制实施,高校会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将再一次提高市场的关注度。”李凯表示。
来源:科易网-卓越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