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环水绕漾潋滟——长旗


村如其名 又长且西
我的老家在郭西湾长西村,原属于道场乡,现已归属康山街道了。“长西”就如同这个村名一样,它位置偏西,和南埠、妙西接壤,原是道场乡最西面的行政村之一。它东西狭长,东临杭宁高速,西接宣杭铁路。一个最好的例子能够说明其“长”:小时候(1986-1990年)我在村里读书,我们村西的孩子到村东的长西小学上学要靠步行,因为路途远,午饭就在学校里解决。于是,我们要从家里自带米菜(主要是冷菜冷饭),在学校里蒸饭吃。这样的情况,估计在以前的乡村小学里也不多见。
三乡交界地—长旗
长西村的最西头是一块四面环水的圩区,叫“长旗”,原是一块三乡交界地,它的南面是妙西沙家浜村,西面则是南埠基山村(现在这两个村也已属康山街道)。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四周环境堪称优越:东面是福山漾,南面是妙西港(支流),西面是隔河相望的南、北基山,北面则是东西分列的福山和杨家山。四山一港一漾,正可谓山环水绕漾潋滟!
长旗有东、西、南、北四长旗和拉渡口五个自然村,它们像珍珠一样散列于圩区的周围,圩区外围是水田和旱地,当中则是桑基鱼塘,正中央有一座俗称“大坟头”的大墓,占据了绝好风水……

长旗不是一个行政地名,据说名称来历和基山(又名旗山)有关。拉渡口村上某杂货店取名”长旗小店“,墙上店名是祖父生前的手迹。

福山漾,水面面积1200亩,是湖州城西最大的湖泊湿地。它既有开阔的水面,也有交错的港汊,漾中有墩、墩中有塘,其中有一墩,名“吕家墩”。

长旗四桥
妙西港承霞幕山之水,是郭西湾流入东苕溪的一条支流。它曾是长旗沟通外界的水上交通要道。记得儿时,天刚蒙蒙亮,会有阵阵“嘣嘣嘣”的海螺声吹响,把大家从睡梦中叫醒,那是村里航船起锚进城的集结号。要进城的村民会依次在自家河埠头等候登船,当航船从村前河道驶入妙西港后,一直向东,途经金田漾、金鸡山、夹山漾,过郭西湾排涝站,再到湖城南门或西门登岸。随着时代的变迁,水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最后一次走妙西港,是因为1994年的那次搬家。记得那时候我还在读初中,当搭载家用的水泥船驶离老家的时候,岸上的祖母却已黯然神伤,看得出她的不舍。此后,虽然我们会常常回老家探望祖父母,但那种朝夕相处的时光再也一起不复返了……
有港必然有桥。作为一块四面环水之地,长旗最早的时候有三座石梁桥,分别是位于南面的长旗桥,东面的山土桥和北面的杨家桥。西面没有桥,过河全靠一艘用绳子来回拉的小舟渡之,这也就是我老家“拉渡口”村名的来历。
上世纪70年代,拉渡口村上建起了一座水泥桥,而三座石梁桥已风光不再,在80年代相继坍塌或拆除。长旗桥被改建成了钢筋水泥桥,杨家桥不幸成了断桥,只有山土桥还保留完好,但因为桥下筑堤坝的缘故,也已失去了功用。
其实上面提到的桥名都只是俗称,并非真正的桥名。唯一幸存的那座山土桥,实际上叫“福兴桥”,另两座桥的桥名已无从得知,湮没于历史当中了。

拉渡口村上的水泥桥(无桥名)

山土桥(福兴桥)

南基山 北基山
基山分南北,两座山隔河相望,山势不高,突兀于河网、田间地带。基山又称旗山,据野志所载,1864年3月,太平军(俗称“长毛”)在基山安营扎寨,并与清军激战。旗山别名的来历,或许与遍山插着的旌旗有关。南基山上,四季翠竹青青。而北基山上屋宇林立,大部分已破落,如今还是湖州农场办公所在地。
福山 杨家山
福山,又名敷山、小敷山,是中唐“吴兴才子”沈亚之旧居所在地。被称为“小李杜”之一的诗人杜牧在湖州刺史任上,曾到小敷山追思凭吊,因见亚之旧居地一片荒芜,写下诗句:“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
杨家山是四山中唯一属长西村所有。最早山下有杨姓村落,因建畜牧场而搬迁。该山四周高,中间低,低洼处曾是一块不错的桑叶地。可惜前些年杨家山被非法采挖,山体几乎被夷为平地了。
链接:http://bbs.nantaihu.com/read-htm-tid-90421285-page-1.html记忆深处——基山
http://bbs.nantaihu.com/read-htm-tid-90424359.html人文小品——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