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为你免费分析你手中的股票并提供操作建议,你能相信吗?
笑看风云石头当前浏览器暂不支持播放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若有,排在第一位的,是你的父母;其次是你的兄弟姐妹。
免费的,迟早是要还的。互联网有句名言,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
表面上看,似乎有第三方来买单,比如微信为消费者提供免费服务,广告商来买单,但其实更是一个多赢局面:
微信获得利润,消费者获得服务,广告商通过朋友圈广告等,最终销售产品,提高了知名度。
但最终买单者,其实还是会归结到消费者——让你心甘情愿为消费买单。
比如上次就有朋友,在茶楼看到摆设中某日式风扇,立马就在一条微信公众号上的电商平台,下单购买了。
可惜,只是我们身为当事人,往往没有感觉而已,这就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巧妙之处。
再看个现实例子,在滴滴2014-2015刚在长沙开拓时候,我经常收到滴滴各种优惠券,让人感觉不去打的,就有种对不住这些券一样,毕竟折扣下来,基本没有花费什么钱,却又享受优质服务。
但时间到了2018年,我们已经习惯这种出行方式,才发现优惠券没有了不说,价格似乎也不便宜,每次打车完毕,乘客还要支付一部分费用给平台(2014年我是没有这种印象)。
商业中种种告诉我们,收费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滴滴如此,那些推荐或者分析股票的也是如此。
这些积极给你提供股票服务的人,要么是骗子——只是骗术不为你所知而已;要么即便不是骗子,而是专业机构,那迟早也要让你乖乖地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的。
总之,收紧你的钱袋子,套用马司令话,花钱虽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把1000万放在银行的话,一年的利息够日常生活需要吗?
这个话题蛮有意思,1000万放在银行,按照目前三年期存款利息2.75%,一年收入27.5万。那么这个收入足够一年日常生活所需吗?
恰巧,我们身边还真有两个不同的答案。
前些天,做一个项目,甲方派来一个90后小姑娘,工资3000-4000,但却开着几十万的豪车。闲聊中说到年开支问题。同事随意问,一年大概多少开支足够日常开销,30万够吗?小姑娘张口就说,30万怎么够?
与此同时,某次和朋友讨论薪资低,听到其男同事一则故事:
a某,现在长沙某高职院校当老师,基本工资2400,课时费45元/小时,每月满打满算5000块已经算高了。说实话,如果靠现有收入养家,总让人有捉襟见肘感觉,但事实上,别人也过得蛮好。
无论那个小姑娘,还是那个高职老师,两个人对生活所需都是不一样的。这个跟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有关。
27.5万,对前者而言,九牛一毛;对后者而言,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