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于风口浪尖的ofo的战略又先重大调整。
海外急行军
2016年11月,ofo选定了新加坡作为其海外拓展的首站,在新加坡试水成功后又以雷霆之势陆续进入美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荷兰、法国等国。2017年底,ofo的业务已经扩展到20个国家50个城市。如果说,在进入市场初期,以抢占地盘为衡量指标的话,ofo是成功的,市场占有率远超摩拜和其他同行。
早期,ofo的打法一直比较激进:在速度上打败竞争对手,快速占领市场份额,让后来者无法进入。所以,尽管运营经验、人员招聘、融入当地文化等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创始人戴威还是义无反顾地挥动进军海外的大旗。据说,最早决定在新加坡启动,就是戴威在新加坡市区转了几圈后的决策。
ofo在部分城市的业绩似乎也不赖。从ofo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今年5月,新加坡一地累计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用户约占总当地人口五分之一,平均周订单约100万单。在美国,ofo已经进入约30座城市,今年一季度订单量突破100万。在英国和法国,ofo用户数量已经分别超过当地投放单车数量的30倍和十倍,大量用车需求亟需满足。
每个城市都有最后一公里或者说毛细血管级的出行需求,共享单车理论上来说具有普适性,而中国是无桩共享单车的领先国家,共享单车还被评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科技公司出海的急先锋。
海外战线收缩
然而,近期海外各地市场传出的消息并不乐观。
据媒体报道,六月初ofo新加坡团队员工已经有50%的接到了裁员通知,而与ofo合作的新加坡当地一个物流公司还折价出售ofo小黄车。虽然ofo官方后续对此事进行回应,称该合作的新加坡货运代理/物流公司行动过于激进,ofo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手段避免财产被出售,但是由此也暴露了ofo在当地的运营至少存在不小的问题。
近日,ofo也宣布逐步撤回在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几个城市的小黄车,称会在60天内撤出澳大利亚市场。这一消息距离ofo正式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才九个月。虽然,ofo正式进入澳大利亚前已经在阿德莱德市成功进行试运营,且小黄车也遵守对当地政府的承诺,单车的投入是逐批进行、合理布局的,但是车辆乱停乱放以及损坏严重等问题还是招致当地人的不满,加上澳大利亚规定骑行自行车必须佩戴头盔,这一点也给共享单车的租用制造了门槛。也许,就是这诸多的“水土不服”致使ofo打了退堂鼓。
7月6日,ofo宣布调整海外市场战略,称之前一直处于开拓业务阶段,接下来要进入第二战略阶段,借助第一年全球运营的经验和数据,深耕新加坡、美国、法国这类规模大或增长迅速的重点市场。这一轮, ofo创始人兼ceo戴威亲自挂帅,直接负责海外业务。ofo将筛选重点市场精细化管理运营,深化全球合作直接负责海外业务,在不同的市场,ofo会根据不同的用户习惯和市场特点深化市场合作,加强服务升级。
在罗超频道看来,ofo收缩海外战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整体战略需要,ofo已发起“胜利”项目,盈利1元就是成功,因此必须开源节流,开源方面ofo甚至连信息流广告的主意都打了;节流方面则是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投入。在这样的战略下,广撒网是不行的,只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才可以。而海外市场本身就比国内市场更难运营,坑更多、成本更高,ofo在海外市场收缩就是无奈之下的必然选择。
当然,说不定有一天ofo又会杀个回马枪呢?如果这样,今天ofo的撤离,倒有一分“以退为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