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祝福》,原著为鲁迅小说《祝福》,夏衍改编剧本,桑弧导演,白杨主演,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该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拍摄地为绍兴阮社。
阮社故事
曾被称为“小上海”
阮社,宋称怀信里,元为十八都,清末归开泰乡,民国时绍兴县建制虽分分合合,阮社均属第八区管辖。解放后,柯桥区公所曾驻阮社办公。1956年3月,第一次撤区并乡,阮社隶属柯岩乡。1958年7月,全县农村建15个人民公社,阮社改称柯桥公社阮社管理区。1961年9月,柯桥复区建制,阮社设人民公社,直至改革开放复称阮社乡。
阮社自古繁华,鉴湖水系环绕阮社静静流淌,两岸均为宅院深深的台门,有以官职命名的大夫台门、司马第;有以建造年头排序的老台门、新台门;有以建筑特色相称的花台门、乌台门;还有冠以姓氏的诸家台门、冯家台门……等等,不一而足。
据《绍兴县志》载,阮社原名竹村,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曾在村居住,故改名阮社。阮社至今保留以阮籍、阮咸命名的南阮桥、籍咸桥、前庙、后庙等古迹。“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阮社是祭祀二阮的地方,古代,当地村民先在籍咸桥旁建后庙,尊阮籍为土地菩萨,后来觉得既然厚待叔叔,就不能让阿侄吃亏,所以再建前庙以祀阮咸,形成如今“一村两庙宇,一方两社神”的格局。
阮社历代富庶,据民国资料反映,当时阮社仅酒作坊就有400多家,上海22家黄酒业大同行,有14家是从阮社出去的。这些人在上海风风光光,回乡时,又将上海的生活习惯带回阮社,他们的行为举措,既拓宽了阮社人的视野,也带动了阮社的文化生活,阮社因此被外界称之为“小上海”。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小上海”的风水宝地,自然是吸引人的好地方,解放以后至改革开放初,迁址阮社办公办学的先后有浙江省绍兴师范学校、浙江省绍兴卫生学校、浙江省地质勘探大队、浙江省第二康复医院,期间还有绍兴云集酒厂、绍兴三五仪表厂、绍兴磁性材料厂等单位落户阮社。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特批的绍兴酒陈贮中央仓库,选址在云集酒厂阮社厂区内动工兴建。
与阮社三里之隔的柯桥,那时反而被冷落了。
如今一去不复返了
被拆迁人
既然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拆迁,真是可惜啊,希望政府部门好好为百姓想想,替百姓干实事。
时代在变迁
绍兴那么好都拆成这样绍兴那么好都拆成不伦不类
多么好的水乡环境,现在都一去不复返了。
那时候,阮社难道不属于柯桥镇的?
原来阮社也成为小上海啊好像好多地方都被冠名为小上海小香港
不是说则水牌是小上海哈
阮社拆迁,后面就建别墅和高层,估计要绍兴新楼王了
除非东方山水地块能够上个档次,否则没门
阮社在90年代之前确实是发展的地区,哎,本来柯桥是要在阮社发展的,当时阮社的领导不同意之后阮社就没落了。
不被保留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