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村沃土丁家楼
丁家楼系东港区奎山街道所辖的村庄,现有日照经济开发区代管。位于奎山街道驻地东南1.5公里处,西依204国道,日照疏港高速公路自村东南——西北穿村而过。西北与松元村、东高家村相连,东南与崮河崖村相接。村南一里许,就是付疃河。这一块的五个村丁家楼、松元、东高家村、刘家寨村和崮河崖村连在一起,俗称“连五村”村。五个村连同204国道以西的西河村,基本是一个共同体。现在是奎山街道的松元管理区,过去,曾经是松元乡、松元人民公社。
丁家楼村现有400余户人家,2000余口人。原因土地3000余亩。在日照县也算得上是一个大村。
丁家楼村之所以被称为丁家楼,当然与丁姓有着必然的联系。
丁家,是日照县的第一“望族”。日照县素有“丁、牟、秦、安、李”之说。
大部分丁家人应该都知道,他们都是丁家楼丁家的传人,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里,或者就有丁家楼这片肥沃的土地里所产出的营养成份。
为什么这样说呢?先看史料。
明初,沿海边境不时为倭寇所扰,日照丁氏始祖丁顺自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避乱从海州迁日照。据清康熙十一年日照丁氏五世孙丁峕《初修家乘•后序》中记:余族旧无谱。按先大夫所作,祖考中翰公行述,本为江南海州之东海人。明初,顺祖北徙,占籍于邑南之刘家寨迤东二里许。时朝廷命郡县募壮士守沿海哨墩,以勇敢应,且利其少,既禀为资斧,竟以军籍隶青州伍,世为日照人,四传皆业农,积渐田连阡陌,至今人呼其处为丁家庄。
据传,当时的丁家庄,即现在的丁家楼。
其时,丁氏族人由海州迁来山东者,尚有去诸城、寿光、潍县、莱阳、黄县、东平和沾化等县定居者。其它尚有迁往河南永城、鹿邑和南京江浦者。
丁家迁居丁家楼200年之后,大约在1580年前后,丁氏二世丁尧因受“大马徭”之困,家境不支,几乎倾家荡产,不得已携家从丁家庄迁往涛雒场。
当然,据传,“大马徭”只是丁家迁往涛雒的原因之一。在丁家楼有“大马徭”,与之不远的涛雒就没有了吗?有,肯定有。丁家迁走还有其他原因。以后慢慢说。
丁尧有四子,长□(老长支),二珮(老二支),三少亡,四珩(老四支)。
丁珩(1565-1638),字荆璞,三世(丁氏始祖丁顺后第八世)。珩有二子,长房允元,二房允登。
日照丁氏从老四支长房四世的丁允元开始,进入了望族发展之路。
丁允元(1602-1671),字长仁,号右海,老四支长房,四世。明天启甲子科举人,崇祯辛未科进士,历任中书科中书舍人、京闱同考官、户部给事中、江南苏州知府、庐州兵备道副使等职。
丁允元有子十二,长泰、二春、三时、四易、五昱、六、八早夭、七晨、九晟、十景、十一昆、十二昂。因二春无嗣,六、八早夭,实际上老四支长房的后代是丁氏九支。由1925年七修《日照丁氏家乘》算起,当时在世丁氏族人近两万,约九成丁氏族人出自此丁氏九支。其中:长支丁泰后代约占四分之一,三支丁时后代约占六分之一强,五支丁昱后代约占七分之一强,十二支丁昂后代约占八分之一。日照丁氏家族的乡贤名宦及儒学之士,也大都出自这老四支长房的丁氏九支,徙居数量大,分布地域广。
若干年后,又有丁氏后人陆续迁回丁家楼村。
具体为,五支六世丁士起、丁士衍及十世丁守丰;十二支六世丁士谐兄弟、九世丁转、十世丁福盛、十一世丁约。现在丁家楼之丁姓人家,都是他们的后人。
丁家楼村的丁姓人家,承传了老祖宗的血脉,历史上不乏名人。其中丁海珊、丁鸿标和丁永纲就是突出的代表。
丁海珊(1829—1867),字铁夫,号石生,丁家楼村人,咸丰八年(1858)戊午科举人,咸丰十年庚申恩科二甲第六十六名进士,分发广东,署理文昌县知县,补授昌乐县知县。未任,惜年不满四十岁早卒。工于诗赋,颇富文采,有文章收入清代日照徐树敏的《海曲赋钞前集》。
丁鸿标,字准夫,号赤城,又号痴城道人,丁鸿吉弟,日照丁氏十一世,丁家楼村人,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国史馆誊录,拣选知县,以教职用,戊戌科会试落第,大挑一等,署理临清州学正,升署曹州府教授。辛亥革命后曾在山东图书馆任职多年,辅佐丁麟年将收集到的大量图书进行分类整理,使其条理井然,体例俱为一新。工书法,博采众长,精草书,亦工行楷、隶书,峻拔隽永,传世作品较多,分布于日照、江苏、莒县、五莲、临沂、诸城、高密一带。与同邑戴渔村、惠际堂、宋铁梅、秦福淦及莒南大店庄厚泽相友善,并以书艺相切磋。常用印有篆书朱文"丁鸿标印"、篆书朱文"字准夫号赤城",该印与丁鸿吉自用印篆刻风格一致,当出自一人之手。
丁永纲(1912-2000),现名张明。丁家楼村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三十一军政治部文化教员。参加了井陉、七亘村、黄崖底、长乐、神头岭、响堂铺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处文化教员、教育干事、教育股股长,旅政治部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太岳军区武委会第一分会副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三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十二旅副政治委员兼鄂陕军分区政治委员兼鄂陕行政专员、公署专员,两郧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原军区第十九军五十五师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攻克房县、竹山、浙川县城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十九军政治部主任,陕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陕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离职休养,1966年恢复工作。文革中遭迫害,被关押近5年。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2000年1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还有一位丁士群(1679—1750),清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举人,任济南府齐东县教谕。甲辰科乡试时,丁士群与牟朝型、丁法曾、牟蕴琇、李在峦、丁士可、卜宁一、丁步曾等8人中举,1人中副举人,号称“八个半举人”。雍正初年为日照封建教育的极盛时期,一科考取如此多的举人,较为罕见。其出生地有两说,一说为涛雒镇高旺庄人,一说为奎山丁家楼人。这位可能就不是丁家楼人了。
一个有故事、有传说的大姓、村庄。
记住乡愁,留住祖根。继续发啊。
丁家村刚拆迁,都发财了!哦,我说的是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