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杨所长,水位应该快要上来了,麻烦你帮我关一下水闸。”8月11日上午9点,刚做完检查回到病房的胡文武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三门县蛇蟠乡水利工程管理所所长杨天日的电话。当得知闸门正在关闭后,胡文武松了一口气,靠在病床上,脸上写满了疲惫。
随后,护士包陈艳过来给他测量体温、血压,“血压:170/100,太高了。早上都正常了,情绪不能太激动。”已经住院3天的老胡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真放心不下,那可关系着几千亩养殖塘啊。”
“防台老兵”,这次累垮了
8月7日21时,蛇蟠岛已进入10级风圈。横飞的雨点砸在脸上火辣辣的疼。“风雨太大了,上岩头水位仍在持续上升。”老胡通过电话向乡防汛办汇报。随着台风“海葵”的临近,老胡一次次冲进雨里,水位观测的间隔时间由半小时变到十分钟。
“水位4.05米,水位仍在缓慢上升。”凌晨1点,台风中心已近在咫尺,老胡眼中布满血丝,脸色显得有些苍白,他已经一天两夜未合眼了。
凌晨4点20分,“海葵”在三门湾北部登陆后一个小时,处在台风眼的蛇蟠岛稍显平静,胡文武放心不下堤坝,提着手电筒走出管理房,仔细查看坝面情况。“得抓紧帮助养殖户们排水。”当确认堤坝安然无恙后,他加快步伐走向养殖塘,满身泥泞的他强打起精神。
一个小时后,天已放亮,胡文武冒雨来到蒋玉华的养殖塘,“老蒋,快,抓紧排水,我来帮你。”而蒋玉华没有想到,当她循着熟识的声音赶出来时,却看到胡文武一个踉跄倒在塘坝上,不省人事。
据医生说,胡文武是由于体力透支引起血压骤升出现昏迷,幸亏及时送治,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老胡在,我们都放心
11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胡文武工作的蛇蟠岛码头闸门管理房,透过窗户,平静的海面让人难以想象它几天前的肆虐。
“老胡,回来了!”一声满是欣喜的喊声传来,38岁的养殖户吴国超远远望见记者一行,以为是胡文武回来了,赶紧放下手头的活,跑了过来。“老胡工作非常负责,我们都信任他。”吴国超养殖青蟹已经四个年头,“老胡这次真是累垮了,连续好几天没睡,还淋了十几个小时的雨,就是年轻人也受不了,何况他已50多岁。”
记者跟着吴国超来到蒋玉华的养殖塘,她正在竹排上喂料。“我和老胡非亲非故,就因为我的养殖塘在他管理的闸门范围内,他就经常来帮忙,每次一有暴雨或台风,他就帮着我们排水,这次也一样。”说起胡文武,蒋玉华眼眶发红,她哽咽着说:“老胡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们养殖户都愿意听他的话,老胡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和胡文武共事了30年的杨天日对他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倔。对工作是负责到底的倔,对养殖户是倾心相助的倔,对党是赤胆忠心的倔。
正是这股子倔劲,老胡在30多年的抗台中从未出过一次差错。因此,管理所才放心地把抗台中最重要的闸门交给他管理,养殖户们也才放心地把2600亩养殖塘交给他守护。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1983年,胡文武第一次踏上蛇蟠岛,一住就是30年。当时,老胡就在蛇蟠岛三期围垦工程中施工,每天风雨无阻,赶到筑堤第一线。“堤坝就是生命线,必须确保质量!”
10年后,老胡调至蛇蟠乡水利工程管理所,主要管护这条他亲手参与修建的海塘坝。早上5点,天微亮,他啃个馒头,腰上别个装满凉开水的军用水壶,就匆匆出门。在0.5米宽的防浪墙上他缓步前行,时而俯身细看,时而翘首远望,上下左右仔细检查坝面是否有裂痕渗漏,每天要步行6个多小时,查看11公里的海堤。“我多查看几公里,也许就能帮助养殖户们减少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损失。”
“我这条命也是捡回来的。”回想起15年前的9711号台风,老胡仍心有余悸。1997年8月18日凌晨4点50分,老胡扛着沙包在岌岌可危的清水港段堤坝抢险,一个巨浪掀过来,堤坝全线溃倒。万幸的是,老胡等人刚好在仅存的十余米堤坝下,大伙紧紧抱成一团,才躲过一劫。
365天,全年无休,他天天守在闸门上。“这一辈子,我就只做一件事——筑堤守坝。”在病床上,胡文武疲惫的脸上依然透着坚毅的眼神,他说,只有看着闸门,摸一摸坚固的海堤,他才会安心,才会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