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论坛上又掀起一股“镜湖兴衰论”的争论,咋看似乎有点儿无聊,看看一笑而过罢了,但今日细细斟酌后,我也想就绍兴城市的未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镜湖的开发与当年的城东或者城南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三中心的建成、一大批“化羊头卖狗肉”的政府大楼入驻,片区的开发带有绝对的政府色彩,而非按照传统市场经济规律的模式发展,即便是所谓的越商总部、金融中心的建设背后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因此,开发的性质决定了开发的结果,领导支持政策不变,镜湖在“先政府后市场”的反规律下会成功,反之,领导变更政策更迭,若市场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镜湖就会沦落为第二个城东或者城南……
这也是目前全国性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弊病,鬼城之说也因此而生。如若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合理的城市化进程除了靠政府决策的引领外,更主要的还是靠人口的外溢,循序渐进得推进城市化……这其中就是“大政府 小市场”还是“大市场 小政府”的讨论要义!
历史不会再有第二个4万亿,历史也不会再重蹈疯狂的楼市……无论是迪荡还是镜湖,都是绍兴主城区扩张过程中必然开发的地区,不存在谁兴谁衰的问题。历史给了迪荡一个充分的机会,让迪荡能超乎想象得快速崛起,但我同样看好镜湖,只不过需要的时间会长于迪荡,即便镜湖背后有比迪荡更有力的推手。
城市化是伴随产业经济发展而生的产物,产业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性大,新鲜血液充足,从而加速城区人口外溢积聚的步伐。这就是为何杭州 宁波 苏南的城市化进程快于绍兴的根本原因。没有产业经济做支撑,政府这个“巧妇”也难为“城市化”之“炊”。
曾几何时,纺织印染业是绍兴引以为豪的支柱产业,但纺织印染业在遭遇外需不足,本土纺织产业产能过剩、缺乏技术创新、产业链状发展遭遇制约,更加上互保危机助推等因素影响造成行业低迷下,绍兴下一步的实体产业经济发展的引擎外哪里?“重构绍兴产业 重建绍兴水城”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生命健康产业”重构绍兴产业,但细细扒开华丽的外衣,我们又看到了无高端研发实力的传统生物制药;我们又看到了房地产引领的南部山区度假山庄;我们又看到了以本土国有企业做成员的旅游 黄酒 制药业“大繁荣”……而“生命健康产业”在都市圈其他城市早有提出并付诸实践,人家借助城市的档次与地位,已经吸收了产业的精华,我们今日再推出“生命健康产业”,我们拿什么做强城市产业竞争力?无产业竞争力的城市又奢谈城市化、城市竞争力?
总之,城市要发展,归根结底靠的是产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没有产业经济就没有民生经济,没有民生经济又何来苍生幸福?
我早就说过了,产业是驱动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产业的城市就是空城、鬼城,即使有人,那也只是养老的城市。
中国当前处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转型阶段,其实去各个城市的工业区、开发区转一圈,更能看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比单纯看高楼大厦效果要好。
城市发展终归要靠产业。可我对绍兴的产业发展充满悲观,传统纺织业这个柠檬已榨不出多少汁。新型产业绍兴拿得出的一个都没有,看看周围,不说上海杭州宁波舟山,就连昔日小瞧的嘉兴金华义乌也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也就难怪有人说绍兴要被瓜分。只要绍兴能有杭州一半的产业,甚至只是和现在的嘉兴齐头并进,我就绝不会看衰镜湖。
不禁要问:新一轮发展大潮下,为什么偏偏就绍兴落下了?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兄弟,这方面的观点,我一直和你同路,哈哈!
不谈产业空心化问题,整天空想大城市,纯属意淫!产业空了,财政紧了,老百姓的日子会幸福吗?如果这就是大城市,不建也罢!
公交改革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其中也涉及公交票价补贴机制的改革,没有产业做支撑的财政,能为公交改革买单吗?虽然这背后还有复杂的公交企业内造问题……
5.19全市景区非节假日对市民免费开放,各级财政需要对各景区做门票补贴以维持日常开支,没有产业做支撑的财政,能为全民游买单吗?虽然这背后也存在景区经营思路和模式的改革问题……
因此,正如我在帖子正文最后所说的:没有产业经济,何来民生经济,没有民生经济,何来苍生幸福?大城市,伪命题,产业复兴,才是摆在眼前的重大课题!
让那些生产面料的去产业升级,不抱任何希望。最大的问题是在过去三十年里虽然建立起强大的纺织工业,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但是没有同时培育起一大批工程师与技师。在人才培养与竞争上完败与周边城市,我觉得在这个环节无论越城还是柯桥都没有余姚、慈溪做的好。
现在的城市产业培育发展,地方政府是要投入真金白银的,可以说是需要像股东一样跟项目栓在一根绳上,齐齐哈尔的沃尔沃项目,西安的三星闪存半导体,深圳的华星光电,合肥、重庆的京东方,可以说城市的兴衰一定程度上跟项目生死攸关的,绍兴招商这方面需要在意识、力度上下大工夫,看准产业前景的项目,拿出上地铁的钱去争项目,支持产业发展也不为过,趁绍兴经济现在还有一口气的时候。
另外,说到人才上,相比上海、杭州,绍兴房价是有竞争力的,区位也还不错,生活上、现代化程度也够,只要项目好、薪水高,不怕周边上海、杭州、南京的院校毕业生不来。
楼主文章只写一半,表象出来了,那该如何破呢
哈哈,七楼已经给答案了,把造地铁的钱去支持产业,要有这种力度估计可行。
不知道为什么 我对新产业的前景还是悲观的 至少现在没有看到绍兴有哪些起色和苗头
也许三线城市做好三线城市的事就好了 虽然我一度憧憬过大城市的愿景 现在看来还是实际一点比较好
你说的工资 绍兴有多少企业给得起双休和五险一金 在绍兴就业好些的无非那几个行当
我实在看不到为什么申杭宁的毕业生要过来 至少苏锡常都比绍兴有吸引力
实际一点 从绍兴出去的大学生拉回来一部分 没有被周边大城市虹吸掉就幸甚了
拙见,轻拍
我知道你的意思,所以我问的是为什么别人遍地开花时,我们确没有项目。镜湖说白了就是绍兴发展的风向标,只要拿不出项目,我永远不会看好镜湖。
7楼貌似有点靠谱了,有没有高人再深挖一下?
还算理性的帖,顶了,到时候再坐而论道
白天再深讨论,我用手机客户端发的,刚才长长得打了一篇,一个手贱,全没了……
人才的问题,尖端的可以到别的城市招,而基层的只能靠自已培养。绍兴一个大型纺织厂工程师与技师有多少,估计还不如余姚一家几十人的模具厂来的多。这个是由行业特点决定的。
产业链的问题,面料厂能给谁做配套,估计只能给服装厂做配套,无论怎么转还是在这个圈子里。如果想引进一家汽车或者装备制造,那当地就需要大量机械厂、模具厂给他做配套,需要大量基层技术员、工程师,所有这些绍兴都提供不了,如果我是投资者,我选杭州、选余姚但肯定不会选绍兴,哪怕给的条件再丰厚也不会考虑,因为我得考虑日常的经营成本。
我原先在绍兴一家美资企业机械厂工作,公司管理应该说还是非常规范的,我下面的模具车间也配备了先进的数控设备,可是最后这些设备全都转到杭州公司去了,原因就是人才、产业没配套,招个操作工都得往杭州去招更不用说技术员,买个配件得往杭州余姚跑,烦死人。企业引进来了,却跟当地产业无法对接,影响效率,增加生产成本。
这就需要大产业大项目的带动力
这或许是目前唯一的出入,但是难度是相当大的,大企业到绍兴一考查,发现遍地是纺织厂,没有企业给他做配套,而到旁边县市转一圈发现虽然层次不是很高,但是做配套还是可以的,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当杭州、宁波甚至嘉兴能引进整车、引进装备制造,而我们现在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其实杭甬高速北线一造好,曹娥江大桥一通的话,沥海到萧山大江东就一点点路了,可以统筹发展下其实也不错。
保护好环境, 才是最好的产业。 金山银山, 还不如绿色青山。 建议绍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相信会在旅游产业中,越走越顺,走出自己的路子,造福子民。 绍兴加油! 我们看好你!
去滨海一逛刺鼻的空气啊 绍兴经济再好也赶不上青山,绿山。仿佛间又想起高中时期我们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 绍兴从一流的文明古城沦为三流的现代化都市。
产业,我们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绍兴目前是一个尴尬的境地。第一产业是农林模副渔,这些都是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得。绍兴南部山区林业和水果,花卉,茶业,特色养殖以及相关副业。北部平原的水稻油菜蔬菜渔业,现在污染那么重,有些鱼都气味的。南部山区不能也不要允许工业进入。原有的搬迁或者关闭。
北部平原地区要保留规划出单独的农业区,不要工业和农田相间。让工业集中,让农业集约高效。保证本地基本的粮食和菜篮子基础。工业用地返还农业,那地还能种吗?
目前的绍兴的第二产业也是进退两难。原来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升级虽然改变了很多,但是基础地位没有变,产业竞争力不强,没有高附加值,以靠劳动力密集为主。等绍兴的劳动力价值升高到一定程度也就失去竞争力了。目前随着外来劳动力内地回流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已经失去一部分竞争能力,要不是有出口退税,很多企业会生存不下去。原来依靠廉价劳动力为主的纺织企业不得不向内地临近的安徽省份迁移。原来的工业区缺乏整体规划和环抱配套,都成了城区的污染毒瘤。绍兴现在高端人才没有,高等教育研究跟不上。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就无从谈起。现在苏州的产业在升级改造,苏州已经部分企业工厂北迁苏北,但是企业总部依旧保留苏州。绍兴却止步不前。
再说说第三产业,虽然说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最多,但是也许要前两者为基础。没有就业,再豪华的城市也是死城。美国底特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所以现在美国看到了问题,现在提出了工业回归。炒出来的和刺激出来房价都是泡沫,风一吹就散了,只有依靠坚实的工业基础,一个城市的房价才能稳定发展,人气才能聚集,商业才能旺盛。这样税收才能稳定增长,政府才能给老百姓发福利。靠刺激房价增加卖地增加税收,无异于饮鸩止渴。
可能吗?地方保护是很严重的……
纺织业,听起来是将要被唾弃的节奏
给本地人一个选择的机会,我可以住在沥海,但工作地点在萧山,
绍兴如果一直抱者纺织业和建筑业这两个支柱产业,迟早要被嘉兴超越。这两个产业以密集劳动力为主,但却留不住人。就拿建筑业来说,虽然辛苦点,但很多民工一年赚个八万十万的很多。他们一般都会只租住在只要两三百一月的城郊周边农村房里,等赚足了钱后拍拍屁股去老家造房。纺织业也差不多如此,一般都不会在绍兴安家落户,也不会大手笔消费。所谓人兴才能城旺,绍兴如果引不进中高端人才,来来往往的是一大批捞一笔就走的过客,那城市空心化会越来越严重。大城市为什么会兴旺,就是因为能吸引人留下来。
城市规划发展要看整体的,镜湖新区壶觞片,根本也没有怎么动,所以楼主说的镜湖新区也只限于局部的。
建议绍兴出台优惠政策,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鼓励信息和机电相结合的工业自动化制造产业,虚心与周边发达地区开展合作,逐步发展和培育高层次产业。 纺织产业方面可以鼓励外资与民资相结合,发展高端纺织机械产业。
人家一个装备制造企业就能抵几十家纺织企业
作为本土产业的纺织印染本不该放弃相反应该做得更好做强,纺织业现在首要的克服存在的问题,如何产业提质创新!我们的纺织印染业不能再走粗放式替人做嫁衣的模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