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在白云湖边跑步,湖中下缯网的男人吸引了我,不由想起小时候曾随着父亲去水库搬缯的情景,其实,河中搬缯网是很有学问的,是一项技术活。
下缯网有学问,不是找个地方就行,同在一条河下网搬缯,位置不同,收获相差悬殊,有的一夜能搬几十斤,有的却一两也搬不到。关键就是选好位置,俗称选“岸口”,主要看河水宽窄流势。
鱼群在河水中行走聚集嬉戏,都有一定规律和固定路线,网片要恰好对准鱼群行走路线及聚集嬉戏场所,收获一定颇丰,否则,白费心血,枉费力气。
位置选好后,先把岸边垫平,在距岸边水里不远打两跟木桩,间距约五尺,横向绑一根椽子粗细的木梁,在梁两端与岸上各搭一块木板,名“过桥板”,缯网的叉脚就斜立在过桥板上。
网片一般一丈四五尺见方,中间锅盖大小一片,网孔又密又小,连虾米也钻不出去,往外逐渐加大,周边穿着筷子粗细的线绳,谓之“边绳”。用四根茶杯粗细一仗多长的木秆,在大头一尺多长处,用绳子交叉绑牢,小头分八字四面叉开,分别紧紧系在网片四角上,再把网杆上头交叉捆绑伸出部分与对角网杆勒紧,平衡用力,把网片的四角撑平。
网片外半部最好放在河的流水部位,里半部放在平稳水势地方,河底要求平整,网片的四角,最好紧贴河底,不能有一点悬空,否则水冲网动,鱼群就会绕行,还有的鱼顺河底爬走游动,如鲶鱼、黑鱼、鳝鱼等。网片悬空鱼就进不了网里。
搬鱼时间一般选在傍晚到拂晓的夜里,除非山洪爆发,河水浑浊,白天很少搬到。
搬鱼很累,网撒到河里后,要等二十多分钟才往上搬,起网时要轻,等网边绳快出水时,速度要快,必须紧拽几把,否则网中鱼就会跃出逃掉。当用抄兜子把鱼抄出放入鱼笼后,再把百十斤的筐头拎起,把网缓缓放进河里,一宿下来,无不筋疲力尽,即便如此,却也苦中有乐。
夜间搬鱼,伸手不见五指,网中是否有鱼,全凭水声判断,网边绳刚出水,就听到“哗啦,哗啦---”左右冲撞的响声,肯定是鲇鱼、黑鱼;如果“噼啦啦--”作响,一定是鲫鱼;当听到“哗啦哗啦--咚!”的一声水响,而且鱼儿跃出水面,准是鲤鱼;网边绳出水,网里水声嘈杂,“哗啦啦---哗啦啦---”响作一团,肯定碰到鱼群,响声越大鱼越越多越大,响声越小鱼就越少越小,凭网里泛起的浪花,也可判断鱼的大小多少。
搬鱼,起网要屏住呼吸,悄悄用力,惟恐水响惊走鱼群,待网边绳要出水时,神经都蹦的紧紧的,两耳伸直,倾听网内水声和观察网内浪花,当网内“哗啦----,哗啦---,”作响或泛起巨大浪花时,激动得心脏似乎要从嗓子眼儿跳出来,既高兴又紧张,惟恐大鱼撞破网片逃脱,功败垂成,等把鱼抄起,两手紧紧掐住鱼腮,小心翼翼放入鱼笼后,心里才一块石头落地,长出一口气,一股由衷的喜悦和成就感油然而生。(文稿摘自《钓鱼》杂志)
不是行家,小时候的每个夏天都是在水库泡大的
这个搞得很费力...
有太公钓钩的味道!
介绍的很详细。
我们小时候叫缯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