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作5年内攒到100万?

一:不是“赚钱”是“攒钱”
对于没有理财思维的人来说,看到这个标题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会工作5年内赚到100万呢?
他们下意识的思维模式是:5年赚100万,意味着每年赚20万,税后月薪将近1.7万元,算上社保的税前月薪肯定超过2万元。
职场菜鸟想在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最初5年内就获得那么高的收入,力哥,你确定不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吗?
而只有真正掌握理财思维的人才会意识到,力哥在这里说的“攒钱”和“赚钱”不是一个概念。
“赚钱”是流量概念
就算你一年拼死拼活赚到100万,但第二年又马上花了100万,到头来还是什么都没留下,空欢喜一场。
更极端的是你一年赚了100万,可第二年却花了200万,实际上你反而成了“大负翁”。
而“攒钱”则是存量概念
一个人的攒钱能力=(你赚到的钱-你花掉的钱)x投资回报率。
所以一个人攒钱的速度快慢取决于三个因子。
1、是不是有足够强大的通过劳动赚钱的能力;
2、是不是足够节俭能把辛苦赚到的钱给截留下来;
3、以及是不是有强大的投资意识和能力,能让你留下来的钱不断升值。
所以真正的大富翁不光有强大的赚钱能力,还有强大的投资理财意识,同时往往还具备节俭的习惯。
我们看世界级的富翁,无论是100年前的老洛克菲勒、卡耐基、老摩根,还是华人世界的李嘉诚、王永庆、邵逸夫,亦或者是在互联网大潮下崛起的财富新贵,无论是早年的比尔·盖茨,还是今天的扎克伯格,再比如几十年如一日满心欢喜吃着可乐薯条的巴菲特……
无论在他们白手起家的时候,还是成为亿万富翁之后,都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甚至有些富翁不但很节俭,还会给外人留下吝啬鬼的印象。事实上,经济学从来不认为节俭是美德,如果人人都那么节俭不肯消费,那经济反而是会倒退的,只有鼓励刺激大家拼命消费,甚至是透支未来去消费,经济才能蓬勃增长。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满眼看出去都是各种刺激你消费欲望的广告,许多人就形成了强烈的消费欲望和弱小的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内心无比痛苦。
在力哥看来,节俭不是美德,而是一种习惯。
一个没有强烈物质欲望的人,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裕,都会体现出节俭的本能。
那些真正能成长为大富豪的人,节俭的本能是印刻在骨髓里的。在他们做企业的时候同样会体现这种本能——该花钱的地方一定会一掷千金不手软,不该花钱或者能省钱的地方也一定是能省则省,尽可能抠门。
为什么力哥要特别强调节俭呢?
因为靠劳动赚钱和靠投资赚钱这两个因子,取决于你的能力、努力和运气。
从一穷二白的diao丝成为小有成就的中产,主要取决于你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但如果想要进一步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运气则更重要。
而节俭这个因子不一样,它和个人的天赋能力没关系,和学历起点没关系,和职场选择没关系,和工作是不是够拼命也没关系,它只取决于个人的习惯、或者说价值观。尤其是对成年人来说,靠外界说教已很难改变。
力哥见过有些富二代纵然家财万贯,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我也见过许多穷二代,从小被父母硬着头皮富养,生怕他自卑,结果长大后花钱如流水,十足的败家子,最后走上犯罪歧途。
搞明白了“攒钱”和“赚钱”的区别,下面力哥就一个一个因子来分解我的攒钱之路。
二:掌握家庭理财话语权
力哥出版的第一本同名图书《小白理财入门必修课》的扉页上写了一句话——
谨以此书献给我已在天堂的父亲和刚刚降临人间的儿子,以及希望通过学习科学的理财理念并运用合理的理财策略改变财富命运的年轻人。
我的人生轨迹在2006年拐了一个大弯。就在我临近大学毕业时,我的父亲患病离开了人世。
那一年,我只有22岁。
就在那一年,我意识到我要开始完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并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能完全依靠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
料理完父亲后事,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庭财政大权从我母亲那里接了过来。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记得我母亲退休时第一个月退休工资连1000元都不到,而我父亲离世前的2005年,他最后一份,也是收入最高的一份工作,工资也才5000元。
在过去20多年中,我父母最遗憾的就是因为胆小,缺乏远见和人脉关系,没能抓住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可能改变财富命运的机会,无论是卖水产也好,倒卖一下国库券或外烟也好,开个小饭馆也好,亦或者是去深圳或海南下海经商,哪怕只要在2003年之前下决心上海买房,现在我们家的财务状况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可惜,这些可能的致富机会,囿于他们的胆量、学识、人脉等条件的限制,一次也没有抓住。
而最让我母亲自豪的,是虽然收入不高,但依靠节俭的“传统美德”,硬是把一个家撑了起来。
直到今天,我母亲有时还会和我唠叨:当年如果不是我把你爸的工资都攒到我手上,不让他乱用,只给他每月一点零花钱买烟抽,我们家怎么能买得起彩电、音响、空调、冰箱、洗衣机、沙发……这些都是我们从牙缝里省下的钱,一点点撑起来的。
小时候我觉得,我妈真不容易,是个中国传统持家妇女的良好典范,这个家庭掌柜当的真好。
而当父亲离世后,我才意识到这个掌柜其实当得很糟糕。
她所看重的这些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家用电器,全部都是一买回来就会迅速贬值,并且今后还会不断贬值的消费品,而当我爸想要以投资为目的买房时,她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家里的这点积蓄必须留给我以后上大学用。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我家存款大概20万不到,即使不贷款,当时也能在上海中环内买到一套80-90平米的新建商品房,今天能卖600-700万……
而我大学四年学费,合计2万元,算上生活费和各种杂费,最多也不超过6万元。因为我当时一个月在校生活费500元,在炒饭炒面4元一份的时代,日常开销基本够了。
哪怕我家当时没有贷款,选择全款买房,导致我后来的大学学费捉襟见肘,申请助学贷款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因为在校期间都是国家财政补贴利息,用现在的理财思维看,即使当时我付得起学费,也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包装成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
更糟的是,我母亲退休早,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我父亲身上没有任何保险加持,反而因为疼爱唯一的孩子,在一个做保险的朋友的忽悠下,莫名其妙在我12岁时给我买了份平安保险。
这个保险很逗,在我18岁时给了一笔大学教育金,25岁时给了一笔婚嫁金,这两笔钱如果不算时间价值的话,已把当时买保险的90%的钱拿回来了,然后就等我60岁后,每年能拿500元养老金,拿到老死……
因为没有给我父亲购买重疾险和寿险,导致我父亲患病期间,虽然有国家医保和地方工会组织的大病统筹互助保险分担了相当一部分医疗费,但实际上我们前前后后依然自费支付了将近10万元医疗费。
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cly同志,以及张荣坤、祝均一等当年轰动一时的“上海社保案”中的头目。当年这伙人想挪用社保基金,2006年提出了所谓“新办法”和“老办法”两种养老金计发方式。
所谓“老办法”,就是常规的养老金计发方式。参照上一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你的养老金缴存年数,你的退休年龄,你的个人账户积累金额,最后通过一个公式算出你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总额。
而“新办法”是在上述养老金计算模式基础上,每月实发养老金比应发标准减少10%-20%,这部分钱继续存在社保基金账户中利滚利,等到你70或80岁高龄后,再一次性提取,用以应对高龄老人的医疗和看护费用。
说白了,就是社保中心帮你做养老金二次规划,以应对上海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长寿风险。
但我父亲因为生了重病,可以办理大病提前退休手续,而我们选择的是新办法。
从理财角度看,会理财的人应选老办法,把钱拿到自己手里去投资,不会理财的人才应选择新办法,让社保基金帮你理财。
但退休人员大多不会这么想问题,他们想的是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
预期寿命长的,就选择老办法,活得越久,实际到手养老金越多,老办法越划算。
退休时已疾病缠身,预期寿命不长,那就不如选新办法,现在到手养老金少一点,但未来能一次性拿个大礼包,更划算。
我当时用irr测算过,对男性退休者来说,不算货币时间价值,老办法和新办法的盈亏平衡点在73.4岁,如果你能活到74岁,老办法更划算。如果算上货币时间价值,平衡点要推迟到77.3岁。
而上海当时人均预期寿命已超80岁。
你看,政府怎么可能做亏本生意呢。
但我父亲当时患的是绝症,果断新办法。
结果才领了3个月养老金,父亲就与世长辞了。
按政策,这个养老金大礼包就成了他的遗产,由母亲和我共同继承,总额有8万多元,差不多把治病花掉的钱都补上了。
父亲去世后,我和母亲统计家里的金融资产,合计30万元。
其中绝大部分以1年期、2年期的定期储蓄和3年期凭储蓄(凭证式)国债的形式存在,还有一小部分是我父亲在2000年那一波牛市高峰随大流买入后套牢的股票。为什么父母辛勤工作30多年,每天省吃俭用,最后只攒了这么点钱?
我反躬自问。
原因就是决定攒钱速度的三因子中,他们只具备今天许多年轻人不具备的节俭这个因子,却并没有开启“劳动”和“投资理财”这两个复利引擎。
重提往事,我没有丝毫责怪父母没能让我成为富二代的意思。
恰恰相反,我在父母的所作所为上,看到了对我无穷无尽的爱。
父亲对我的爱,无以为报,只能加倍报答在母亲身上。
但一码归一码,我在父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处事上,看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存在的问题。
只有劳动致富的观念,没有理财致富的意识;
只会一味埋头苦干,以为辛勤付出就能有好收成,却不知抬头看看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和财富运动的大方向;
只会在企业里守着一份能带来一丝安全感却永远不能让你成为富人的饭碗,却不敢看准时机,跳出体制,为自己打拼,谋求更大的财富增长可能。
没错,包括我的父母在内,今天还有十几亿中国人,就是罗伯特·清崎笔下典型的“穷爸爸”。
接过财政大权后,我是如何让这30万原始积累产生复利效应的呢?
此处按下不表,先来说说我的劳动复利引擎。
三:开启劳动收入的第一复利引擎
大家都知道,力哥做了10年财经记者,随后才独立做理财自媒体。
在技术推动行业大变革的新时代,传统媒体因为薪资计算体系不合理,很难留住资深优秀人员。
因为记者的基本工资一般都不高,收入大头是按发稿数量计算的稿酬,虽然对优秀稿件也有额外奖金,但主要还是看数量而非质量,这么一来,只要新进记者努力码字,而资深记者怠于写稿,就会出现菜鸟见习记者比扛把子首席记者收入更高的怪诞局面。当我成长为一名资深记者时,自然会认为这种模式不合理,但当我大学刚毕业是菜鸟记者时,收入起点与同龄人相比,反而偏高。
工作以来每个月的收入,我都做了详细记录。回望12年前,我刚进媒体工作时的税后到手月薪就已达到8k-10k,后来最高时甚至达到14k。
当然高收入的前提是我努力写稿,多劳多得,如果稿子少,也可能只有7k。
除了主业收入,作为媒体人,我天然还具备获得其他灰色收入的机会,比如《想当年,我躺赚了几万块》一文里描述的。
后来我还接过一些更加高大上的私活,即写一些更有深度的行业分析和市场调查报告,进一步增加了我的实际收入。
总之,我的劳动收入来源主要靠我的一技之长——专业的财经写作能力。
所以从2006年7月到2011年6月,我工作前5年时间里,累计获得的各种劳动性收入,合计53万元。
四:降低物质欲望
理财的第一步是学会记账,遏制消费欲望。
对于根本无财可理的月光族来说,只有通过记账发现自己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拿铁因子”,才能在今后的消费中有所取舍,并逐渐摘掉月光族的帽子。
然而对我本人来说,只有遭遇单次大额支出,比如旅行、买房、装修、结婚时,才会记账,目的是避免这种大额支出在消费过程中超出预算。
而日常消费,我从来不记账。
对力哥来说,记账就是浪费生命,摧残笔芯。
因为我是一个习惯了节俭并从不会冲动消费的人。
如果很多年轻人喜欢追求新潮玩样甚至沉迷奢侈品,本质上是内心不够强大自信的体现。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自信是由内而外产生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视野开阔、头脑聪慧、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会轻易被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