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关于中国新经济的十大思考

来源:安信策略团队
1
谁是“新经济”?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组文章中首次提到“新经济”一词。所谓“新经济”,是指借由经济全球化浪潮所诞生的由信息技术革命驱动、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体系。不同于传统经济,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直到2014年“新经济”的概念才在中国得到重视,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表示: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时至今日,新经济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初步设想的概念,随着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体系由传统经济占主导向新经济占主导的趋势正在愈演愈烈。
2
新旧经济有何分别?
经济形态的区别
新经济之所以称之为新经济,是因为其与传统的经济模式差异显著,是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经济形态。不同于以制造业为基础建立的“传统工业经济形态”,当前时期的新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石的“新的科技经济形态”,摒弃了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效率化、层次化的特点,追求网络化、个性化、差异化、速度化。近年来,以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基建投资为主导的旧经济日渐势微,而以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不断突破,日益壮大。
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达46.9%,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0.2%,稳稳支撑起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
核心产业的区别
如果说旧经济是以第二产业为发展重点,新经济不仅包含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也涉及第一、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包括新一代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创新药,还涉及到第一产业当中的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等等。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极其广泛的,不拘泥于特定产业,也因此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中心活动的区别
旧经济以生产活动为中心,将多数经济资源用于生产环节,扩大产能和提高生产效率往往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然而新经济则是以研发和服务为中心活动,这是源于新经济对创新、全球化和资产合理配置的要求。
经济目标实现状况的区别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而言,要达到低失业率通常以高通胀率为代价,而保持低通胀率则意味着高失业率。然而20世纪90年代美国自新经济出现以来,保持了10年左右的经济增长,且失业率均保持在5%以下,通胀率在3%以下。
3
“新经济”有哪些特点?
“新经济”是一种以信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是创新经济、科技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的综合体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高人力资本投入、高科技投入
面对目前资本相对过剩,回报率下降,市场出清压力升高;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本上升的局面,为了达到新的均衡,中国未来必然改变粗放的资本积累和低端人力资本投入,转向高人力资本投入和高科技投入;
可持续的较快增长
传统经济的增长容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而波动,而新经济更易适应经济环境的转变,拥有更大的潜力,增速保持相对较快且可持续;
符合时代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产业规模巨大,为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大力发展高新经济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近年国家重点政策。
4
“新经济”兴起有着怎样的宏观经济背景?
美国“新经济”兴起的宏观经济背景
“新经济”诞生于“旧经济”停滞之时
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政府在其新经济诞生前面临着历史最高水平的财政赤字、极高的贸易赤字以及世界各国间愈发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70年代的石油危机是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的导火索,石油价格暴涨使得依赖物质资本投入的美国经济步入僵局,国家干预经济失灵从而产生了明显的滞胀。
直到90年代初,美国新经济的诞生才使得情况有所好转。在传统经济中,经济高速增长意味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美国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者通常将2.5%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和6%的年失业率作为美国经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失业率,并作为宏观调控的临界点。可以发现,美国的新经济兴起之后,美国经济在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控制在较低水平,呈现出近几十年少有的“一高三低”的理想状态。
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两大宏观背景
信息化和全球化是90年代美国经济好转并走向繁荣的必要条件。1988年因特网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连通因特网的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用户,随着因特网在全世界的普及,美国政府抓住了信息化浪潮的机会,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重组,建立了企业内部信息网和全球因特网互联,精简结构并大量裁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在不增加用工成本的情况下,不必涨价,保有了价格竞争力并提高了利润。美国高新技术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84年的不到15%增长到1997年的30%以上。同年,高新技术核心产业就业人数达到380万,加上相关产业就业人数高达910万,远超当时运输制造业152万就业人数。
新经济的兴起进一步巩固了美国无可争议的经济霸主地位,这一特殊地位使得美国可以长期维持巨大贸易逆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80年代竞争力削弱导致逆差的情况不同,新经济时期巨额的贸易逆差正是经济强劲、国内需求旺盛的反映。大量商品和原材料进口一方面压低了美国的通胀率,另一方面贸易逆差也是由资本项目的顺差平衡,大量的海外投资使得美国股票和实体经济竞争力愈发强劲,资本涌入带来了对高新产业领域的投资,从而推动了新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
政策创新:政策组合拳助力“新经济”
财政政策:推行“平衡财政”。此前巨额的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困扰美国经济的一大难题,克林顿政府摒弃此前的“自由放任”政策,将财政政策的重点放在削减财政赤字的增收节支的两个方面,并采取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推行“中性金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大幅调整:宏观政策目标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兼顾刺激经济增长和防止失业率上升两大目标,而80年代的目标仅为控制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工具上利用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放弃了货币主义学派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同时美联储以“中性”货币政策来确定实际利率水平,并将短期和长期利率结合起来,实施“抑短放长”的利率政策。“中性货币”政策成功为美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高科技产业政策:克林顿政府在上任之初即制定了产业科技政策,促进竞争,鼓励投资,加强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管理,开美国产业政策先河,可谓美国新经济崛起的一大政策创新。重要的产业科技政策包括:“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造就了美国信息经济日后的辉煌),从直接投资和税收优惠两方面鼓励私营企业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法律保护,同时重视教育发展、人才引进。
战略性贸易政策: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将开拓国际市场放在战略优先位置,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通过国内立法,双边和多边协议,推动 “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贸区”等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中国发展“新经济”的宏观经济背景
全球化与信息化大背景
同美国90年代一样,中国也进入到了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之中:进出口金额大幅增长,目前已经长期高于24万亿元的水平,深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互联网普及率到2017年6月已经达到54.3%,同年双十一支付宝总交易额达1682亿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幅度。全球化与信息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全球化才能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生产全球化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条件、贸易全球化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空间、投资全球化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而信息化是新经济的技术基础,信息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才能为新经济带来不竭动力,从而实现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中国正经历的全球化与信息化大背景与美国发展新经济的宏观背景相似,令中国有了发展新经济的可能。
新经济“一高三低”的吸引力
中国在经历了1990-2010这20年传统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后,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瓶颈,新经济在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同时,还能将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都控制在较低水平的“一高三低”特点颇有吸引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最好的选择。
5
中国为什么重视发展“新经济”?
传统增长模式的沉沦
中国传统增长模式已经步入瓶颈,旧经济的模式已经出现“钝化”。
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我们已经有了一些令人坦然接受的理由,例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不可能永远保持10%以上的增长水平,以目前庞大的经济体量增速略有下滑是合理的;又例如其他发达国家在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后经济增速都有下降,经济“换档”是正常现象。总之,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是经济体的发展阶段所致。这些解释未能深刻剖析中国经济中“旧经济”模式面临的瓶颈和不可持续性。实际上正是“旧经济”的几大要素无法持续高投入,让中国不得不放弃“保增长”,转而寻找“新动能”。
实体经济杠杆率高企,高资本投入模式空间有限“旧经济”有赖于高投资,但中国杠杆率水平已经位于较高水平,继续加杠杆保增长空间有限。截至2017年年中,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非金融部门债务/gdp)已经达到255.9%,超过美国的249.5%,增长十分迅速。分部门来看,企业部门杠杆率近年来一直维持高位,并且开始缓慢去杠杆,而家庭部门杠杆率近年提升较快。
资源与劳动力要素的高投入同样不可持续
除了资金外,其他的要素如资源和劳动力的高投入同样不可持续。2016年中国原油消费量已达5.78亿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消费国,对外依赖明显。全社会用电超过5.9万亿千瓦时,高能耗、高污染的“旧经济”如果继续维持高增长,资源短缺和生态承受力的矛盾将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面临短缺,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人口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逆转,老龄化正在到来。
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贡献的下降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引入和消化海外先进的技术获取后发优势,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大源泉。不过,研究发现,2009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转变为负值,这或许与中国政府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反应是大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而非推进结构性改革以提高效率有关。
中国新经济的兴起
在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失灵的当下,中国经济急需寻找到新的动力源泉,而全世界经济增长也越来越依靠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
发展新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11月,中央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就在于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旨在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效果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三大效应: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②提高创新能力;③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新经济”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版“新经济”方兴未艾,亮点涵盖三大产业目前世界正在迎来以ai、物联网为代表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有望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美国实现弯道超车。当前中国的“新经济”基础很好,方兴未艾,亮点涵盖一、二、三产业:
第三产业:电子商务、共享经济、新零售、教育养老等第二产业:芯片、大飞机、高铁、军民融合、5g/物联网等第一产业:家庭农场、土地流转,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等
6
供给侧改革如何为“新经济”打开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中央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将从三个方面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降成本与补短板:直接服务新经济
降成本:新经济的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尚处于成长阶段,对成本尤为敏感,供给侧改革通过减税、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等改革举措,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财务成本、电力成本、物流成本,在传统经济受益的同时,更是直接帮助了新经济的发展。
补短板:补齐当前中国经济软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企业技术改造的短板,直接增强中国新经济相关企业的竞争力,培养中国经济新动能。
去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