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上的逻辑应该满足用户体验五要素的方法,再结合实战经验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战略层,战略这个词看起来很大,但无论是整个产品还是小功能,都要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思考,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价值点在哪里。这个是产品最根本的逻辑,所有的开发都要面向目标、面向价值,换句话说是问为什么。
再说范围层,在产品规划之初,常常会说“确定一个产品的边界和范围”,也就是界定产品在当前 研发周期内的基本功能和形态。实际操作时,可以产出一个功能列表,严格来讲,这些功能会与产品战略层上的目标严密契合。并且结合实际的开发和运营体系,制定一个迭代规划,1.0版本可能只实现一部分目标。结合运营体系的逐步搭建和研发力量的安排,将一些功能安排在之后的版本中。千万不要出现这两种情况,研发出一个功能,但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功能超出产品目标);或者发现运营人员或用户很少使用(功能没有结合运营体系搭建和迭代)
然后是结构层,我大体的理解是把范围层确定的产品功能组织化,这就是很具体的工作了。根据目标和功能范围,做一个优先级和从属关系的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哪些功能是 一级,哪些是二级,之间的从属关系是怎样的。在产品边界范围明确的情况下,这一步骤的工作,大多数产品经理都不会犯错。
之后的框架层,就涉及到具体的交互设计和流程设计了。功能的优先级和主次关系分析清楚了,那么交互上的呈现也要符合这种从属关系。当然,这个环节除了结构化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运用之外,还会考验考验的是产品设计的基本功了,对于细节和多种情况可以考虑到什么程度,流程是否合理等等方面。这一点一方面需要明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指导,另一方面就是不断的研究、实战积累的经验了。
最后,表现层,这个其实就是ui设计的工作了,但产品经理同样需要从产品本身的出发点来把关。例如后台系统,在设计上可能更倾向于功能的突出、明确,美观可能是其次。
所以总结来看,产品逻辑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为什么做,一个是怎么做
想成为卓越的产品经理吗?那就来参加“卓越产品经理进阶之路”大型讲座吧!报名链接:http://t/rjegt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