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话本体制上的演进

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拟话本创作方面。所谓拟话本,一般认为是模拟说书人的底本(话本)而创作的案头小说。对于它的体制,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最早作了较细的勾勒。后人基本上沿袭了他的说法。至于拟话本在不同作家那里的发展改造,迄今还少有系统的探讨。笔者在这里拟根据胡先生的体制理论,具体分析它的构成部分在明中叶至清初期间的演变过程。研究对象确定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出版的《十大古典白话短篇小说》。由于其中收录的《今古奇观》系由“三言”“两拍”编选而成,为了避免重复,另选了近年影响较大颇受学者重视的《型式言》。以下分别按产生时间先后依次加以分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完结小说会成为行业的主流,会逐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一《清平山堂话本》
胡先生将话本以体制上分为六个部分:“一题目,二篇首,三入话,四头回,五正话,六结尾。”【】张兵先生接受此说,见他的《话本小说史话》。欧阳代发先生《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年)认为话本体制由入话头话正话篇尾构成。以下姑以多数看法。
《清平山堂话本》是洪 刊刻的《六十家小说》的辑佚本,保存篇,其中大部分是宋之作品。
题目 根据正话内容确立标题。《清平山堂话本》里的作品题目长短不一,长的如《柳耆卿诗酒玩楼记》《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短的如《简帐和尚》《蓝桥记》等,显然没有经过编者修饰加工。
篇首 作品开头往往有一首诗词或一诗一词。除《羊角哀死战荆轲》《死生交范张鸡黍》《老冯唐直谏汉文帝》《夔关姚卞吊诸葛》开头残缺,其余篇中,篇的篇首为一诗,一篇(《简帖和尚》)一词,一篇(《刎颈鸳鸯会》)一诗一词。
入话 对篇首的诗词加以解释,然后引入正话的一段文字。《清平山堂话本》通常在题目之下经直冠以“入话”二字,这就把前面说的篇首也包括在内了。除了残缺的篇,其余篇中篇有入话。它们或长(《西湖三塔记》),或短(《柳香卿》只有一句)胡先生认为《清平山堂话本》原来都有入话,可惜有的被编集者节省工料而刊落了。
头回在正话之前叙述的故事,与正话相似或相反。《清平山堂话本》篇中只有篇有头回,正(《简帖和尚》《李元吴江救朱蛇》)反(《刎颈鸳鸯会》)。
正话话本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叙事文字,中间也时有诗词对句点缀。
篇尾正文结束后用来收煞全篇的部分。《清平山堂话本》除《风月瑞仙亭》《戒指儿记》《羊角哀死战荆轲》《李元吴江救朱蛇》篇末缺失,其余篇末尾是诗(《柳耆卿》《死生交范张鸡黍》诗,《简帖和尚》词,《刎颈鸳鸯会》曲词),篇为一组对句,篇(《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为议论,篇正话完即告终(《快嘴李翠莲记》《洛阳三怪记》最后点题言“终”,另有《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风月相思》《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亦言“终”或“话本说彻”)。
二《三言》
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集卷(篇),共篇。
冯氏在确定题目时,为了使内容更加突出,更加吸引读者,一律写成字字单句,如宋人题作《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的话本被改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而且为了使题目更加醒目,他有意将内容并不相干的话本题目设计成两两相对的偶句,如“蒋兴奇重会珍珠衫”“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汪大尹火焚宝莲寺”“马当神我风送滕王阁”。
《三言》篇篇都以诗为首,其中篇为词,篇词牌为《西江月》。
《三言》篇有入话的占篇,超过一半。头回占全书/(篇)。正话不分节唯一的例外是《警世通言》中的《崔待诏生死冤家》。在故事进行的紧要关头,突然卖起关子:“这汉子毕竟是何人?且听下回分解”。然后在又一个篇首入话交待之后,才接着叙述那个汉子。这种格局多少能使读者窥见说话人分几次(回)讲一个较长故事的情形。《三言》篇尾篇为诗(其中篇为词),只有《崔待诏生死冤家》结以四个排比句。
三《两拍》
初刻二刻《拍案惊奇》每集卷,因二刻卷与初刻卷重,卷是一本杂剧,故其中拟话本共计篇。
大概受《三言》题目每两篇有意对偶的影响,《两拍》已由《三言》的单句演化为至字的对偶句,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等。
篇篇为诗者篇,词篇(二刻卷为半阕《滿江红》)。二刻卷引用了《齐东野话》中的一段话,卷引用了四句经文对句,此乃特例。入话篇。头回篇,几乎篇篇都有。由于作者着力经营,以求与正话相媲美,因此叙述生动,篇幅普遍较长,相当于《三言》的两倍或更多。正话不分回。篇尾篇为诗(篇口号),二刻卷以“野史氏曰”结尾。
四《型世言》
题目均为至字的偶句,字居多。篇篇首为诗(词占篇)。篇有入话。篇有头回,减少为不足一半。正话不分回。篇尾为诗者篇,为议论者篇(第议论只有一句),篇正话完即收尾。
五《醉醒石》
题目为字的偶句。全书回(篇),篇首均为诗(词篇,超过了诗)。篇有入话,第篇缺(也可视为移入头回中)。篇有头回,超过一半。正话不分回。篇尾篇为诗(第六篇为曲),篇为议论。
六《连城璧》《十二楼》
李渔的《连城璧》初编集,外编卷,共篇。题目为偶句。篇首篇为诗,篇为词。入话篇篇都有。头回篇有。有的虽以头回为引子,但与正文合为一体,如午集《妒妻守有夫之寡,懦夫还不死之魂》头回写费隐公不惧内,正话与他帮助穆子夫重整妻纲,故“两事合为一事”。正话不分回。篇尾篇为议论,篇以诗收尾,外编卷一“落祸坑智完节操,借仇口巧播声名”结以口号。
如果说《连城璧》对话本形式还多有继承皈依的话,到《十二楼》写作时,李渔就大胆地做了不少创新工作。书名《十二楼》,而每一篇小说中的人物活动都与一座楼阁相关,这就俨然将篇作品连成一个系列。每篇题目与书名对应,如合影楼夺锦楼,依次呈现,直到十二楼:闻过楼。题目下还有概括内容的回目。如果不止一回,那就有多个回目。篇首篇为诗,篇为词。入话篇篇都有。头回只保留在《归正楼》《拂云楼》《鹤归楼》三篇中,原因正如他在《连城璧》中指出的:
别回小说,都要在本事之前另说一桩小事做个引子独有这回不同,不须为主邀宾,只消借母形子,就以粪土之中,说到灵芝上去,【】也觉文法一新。(子集)李渔的戏剧理论主张“求新”,“填词之陋,亦莫陋于盗袭窠臼”。和这一主张相似,《十二楼》为了“求新”,大多数作品有意去掉头回。
《十二楼》文法“求新”的最突出表现是在正话方面。除《夺锦楼》不分回外,其他篇都突破了一回的旧套,多为三四回,甚至有长达六回的(《拂云楼》),以致有的学者认为“已接近中篇小说体制”。【】这是个了不起的创造!随着拟话本创作的兴盛,白话短篇小说的篇幅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如《两拍》不少篇目都在万字以上,作家在追求“摹写逼真”“谲诡幻怪”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给读者造就应接不暇喘不过气的感觉。创作实践上出现的严重问题促使有创新意识的作家思考探索,最后引入章回小说分回标目的形式。正话第一次集中地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情节转捩点作为下一回的起点,即调节了阅读节奏,又设置了吊胃口的悬念。这对后世话本小说《照世杯》《豆棚闲话》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十二楼》的篇尾是议论(篇),其余篇为诗。
综观明清十大白话小说,可以看到拟话本体制的历史演进:
题目由参差不齐到工整的对偶句。《十二楼》即有简炼的题目,又有偶句的回目。篇首全部为诗词,只有《两拍》两篇例外。入话在《清平山堂话本》里只占/,到《三言》里超过半数,《两拍》更多,再往后几乎篇篇都有。头回在《清平山堂话本》里寥寥无几,到《三言》超过/,《两拍》几乎篇篇都有,在《型世言》《十二楼》里不足一半(后者只占/)但《醉醒石》《连城璧》又超过一半。正话在《十二楼》之前,只有《警世通言》中的一篇分作两段。《十二楼》的问世,标志着这一格局完全被打破。篇尾诗在《清平山堂话本》里有一本以上,到《三言》《两拍》就几乎篇篇都是,随后开始锐减,一蹶不振。篇尾议论在《清平山堂话本》里仅有一篇,但《两拍》之后即占据统治地位。张兵先生认为篇尾诗词承担议论作用,“以叙述者的身分,总结全篇题旨,或劝戒世人,或评论作品,加强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把握。”【】由于这种作用,凌濛初以后的作家干脆以议论代替诗词,或求题旨更加醒目,或干净利索收尾,以免拖泥带水。
话本体制的形成当在说话使艺盛行的宋元时期。这种由题目篇首等六个部分组成的体制在第一部拟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中虽然得到运用,但只初具规模,入话不足一半,头回则寥寥无几。编者在篇首前冠以“入话”,更是说明他对话本体制的模糊认识。这一体制的娴熟运用是在冯梦龙和凌濛初两位艺术大师手上。《三言》篇,有入话头回的分别为篇,可见作者的充分重视。由于《三言》的编选性质,冯氏并未象凌濛初那样将之扩大到几乎所有篇目。《三言》《两拍》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化的民族话本形式在拟话本创作领域站稳脚跟。从对话本体制的模拟看明清拟话本,《两拍》刊刻前后是一个高峰期,进入明末清初,不少作家在模拟的同时又不愿受“窠臼”过多的束缚,因此在《型世言》《连城璧》等作品中都局部“求新”的表现,如有意省去头回,篇尾不以诗词作结。量变的结果终于发展成质变,李渔在《十二楼》中使每篇小说成为全书整体(十二楼)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意使头回减少到/,大胆地改变正话不分回的惯例,使拟话本兼融了章回小说的长处,这不能说是拟话本体制上的一场革命。拟话本对话本体制的过分依赖关系被打破,它被赋以更加灵活的形式,从而为后世短篇小说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注释
[]《话本小说概论》页,中华书局年。
[]李渔在前面说:天下最贱的人,是娼优隶卒四种,做女旦的,为娼不足,又且为优,是以一身尊二贱了。 为甚么还把他做起小说来?只因第一种下贱之人,做出第一件可敬之事,犹如粪土里面长出灵芝来,奇到极处,所经要表扬他。
[]沈新林《李渔与无声戏》,辽宁教育出版社年。
[]《凌濛初与两拍》页,辽宁教育出版社年。
[]张兵《话本小说史话》页,辽宁教育出版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