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面病害产生的成因
1.3 路面基层和面层强度不足特别是强度不均匀也是造成破碎板的原因
作为混凝土路面基层,首先要求强度高,整体性和水稳性好。从现场观察到的二灰基层来看,其强度本身不是很好,加上基层施工拌和不均匀,压实不够等原因造成基层不板结,局部地方还有松散现象,基层强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板底的拉应力增大,甚至车辆超载超限,致使混凝土板可能产生过大的荷载应力而造成强度破坏。另外,由于原混凝土路面施工局部地段厚度及混凝土配合比达不到设计要求,在荷载强作用下,混凝土路面无法承受荷载带来的竖向剪切力,从而导致路面断板、破碎板。
1.4超重荷载的作用也是造成混凝土路面断板、碎板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车流量不断增加,加上绝大部分车辆进行改装,加高车厢,加厚大梁等,超载现象屡禁不止,造成混凝土板块疲劳,形成断裂和破碎。
1.5 设计和施工方面缺陷导致混凝土路面各种病害的产生
车流量大的路段,路面病害较严重,原因是设计时对交通量预测不够准确,基层、面层设计厚度偏薄。
“三分建,七分养”是对水泥路面养护最好的描述,由此也可以看出水泥公路路面养护的重要性。冬季是交通事故的频发时期,各地的雨雪天气开始频繁出没,道路积雪、低温冰冻、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给公路交通带来很多不便,更直接影响了出行的安全和畅通。如何保证公众的出行安全,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出行环境,就成了交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需要从四个方面建立冬季水泥路面养护长效机制,为公众出行提供畅安舒美的路域环境。
一是要加强冬季水泥公路路面日常养护巡查。建立公路精细养护巡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长大纵坡、连续弯道、重点桥隧等路段养护巡查频率和力度,做到对公路病害的早发现、早处置,降低印发交通事故的风险。
二是要加强重点水泥路面路段养护管理。做好桥梁、隧道、高边坡、易积雪结冰路段等重点部门监管工作;加强重点路段行车安全提示,切实加强预防性养护,对损坏、缺失的波形护栏板、轮廓标等交通安全设施和标志标牌等及时维修和完善;做好雨雪冰冻易发路段标志标牌、警示标语的设置。
旧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层修复施工技术
4.4 加铺沥青层:在隔离层(粘层)上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一般应分为二层,下面层较厚(一般4~8cm),采用热稳定性较好的开级配粗粒式或中粒式沥青碎石或沥青混凝土,上面层较薄(一般厚2~9cm),采用防水性能较好的密级配细粒式或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横坡较小时,通过沥青面层调整路面横坡不小于1.596。桥面部分可仅加铺上面层,桥头两端50m内的下面层应进行调坡。面层原材料技术要求、配合比设计、拌和、摊铺等与常规沥青类路面施工相同。只是碾压时,选择压实机具吨位应考虑沥青层的厚度,防止过振引起沥青混合料二次细粒化。为防止沥青层渗水导致混凝土路面加铺后再次卿泥问题,可在旧板与沥青层间铺筑玻璃纤维布隔离层,方法是在混凝土路面上均匀浇洒一层乳化沥青,洒布量为0.3kg/m2,然后全幅摊铺幅宽1.2m的玻璃纤维布,纵缝处搭接宽度0.2m,横缝处搭接宽度0.4m,其上再均匀洒布一层乳化沥青及石屑,洒布量分别为0.5kg/m2,0.01m3/m2,碾压成形后再摊铺沥青面层。实验检测表明,此种隔离层透水率为零,对卿泥现象有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