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性格 朔州精神


古往今来,能够扼要地概括朔州特点的,莫过于明代一首著名的古诗,其中那句“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可谓入木三分。
雁门关
想想看,朔州作为雁门关外的边陲要塞,素来被称做“三晋锁钥”,是三晋乃至中原的门户,自从秦时养马筑城,历来兵家必争。曾几何时,中原的农耕文化和漠北的游牧文化在这里激烈撞击,比如匈奴、契丹、鞑靼、突厥、鲜卑等等次第呼啸而来,兵戈迭起狼烟肆虐,虽然两种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却终究导致了朔州朝不毛之地的方向越走越远。
可想而知,世世代代处于胡汉交锋的刀尖上,朔州人该过着怎样的日子。举个例子说,即使先人出土的尸骸上都可以看见肋骨缝里的箭镞。在夹缝里苟活,朔州人理所当然就历练出他们相应的生存之道,打起仗来就跑掉,然后总是故里情深么,不打仗了再回来,死在他乡那是怨命,只要两条腿还在身子上,什么希望都不会彻底泯灭。
张辽
用逃跑来和命运抗争,总有懦弱的嫌疑,但在外地人眼里,朔州人却具备豪爽和质朴的性格。试想经常打算离开故乡,自然不会积累半点家产,又兼流离在外朝不保夕或者害怕累赘,大家通通豁达了,不攒余粮,吃光喝尽,待客也这样,恨不能掏出肺腑来烹饪。晋中人也到口外,却是经商办钱庄以及贸易往来,而朔州人只图一口饭吃,二者有着本质区别。既然世代不涉商道、不谋钻营,朔州人无疑单纯得可爱,说话也就心直口快毫无城府,其实在外人眼里好像脑子不够用。跑来跑去,朔州人灵魂深处的反抗意识被淡化了。自古以来极少听说朔州发生过农民揭竿之事,倒是有个隋唐时期的刘武周号称“定阳王”,可惜那是一个外来迁户,史书说“父匡徙马邑”么,而且和突厥挂勾的。
时势造英雄。世事沧桑,刀光剑影,朔州这块土地孕育了许多英雄和杰出人物,如张辽、尉迟恭、刘武周、周得威等。英雄是群体的代表人物,一个英雄的背后,衬托着无数将士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这种壮烈气概,来源于也同时造就了当地人民豪爽乐观,通武不屈的性格和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在这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历史文 化传统的“朔州精神”。
朔州地处塞外,在历史上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之地,文化相互渗透,反映在民俗、民风上,特点较为突出,从秦汉到明清,这里始终是汉族农耕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悠悠历史铭记下了朔州灿烂文化;漫漫岁月刻印着朔州人民淳厚的民风。
(来源:老家山西)
像北欧一样的城市 朔州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