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就业7.76亿,新兴产业表现抢眼,未来年轻人的机会在哪里?

今天,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全国就业7.76亿人 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特别提到了一线城市的产业发展很有活力,产业迈向高精尖、发展后劲足。
文中着重提到服务业对经济贡献高。第三产业无一例外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10761.97亿元,增长7.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2%。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其中,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8.6%。
制造业向高端发力快。产业转型升级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一线城市发力的重点,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增势可观。例如,上半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146.04亿元,增长8.3%。其中,绿色低碳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
人民日报大力宣传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产业升级发展无疑传递出一个明显的信号,要摒弃原先依赖国家投资基建带动经济发展的旧动能,转到依赖科技创新、服务升级的新动能上。
7月23日,央行开展5020亿元一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大额(mlf)操作,鉴于当日有1700亿元7天逆回购到期,当日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3320亿元。预期中的房地产价格猛涨没有出现,各地的房地产限购限售政策已经锁死了资本的流动性,资金既进不去又出不来。而8月20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鹤主持会议并听取了全国工商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缺什么就喊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上升至国务院层面。联系到7月分央行的操作,可以看出国家已经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持续推进的去产能,去库存工作,便是为经济转型做的铺垫,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为经济转型吹响了号角。
那么,作为微观领域的个人,在这种历史的大趋势下应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产业布局。人民日报说的新兴服务业均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青年们口中常说的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头条、美团、滴滴,均是根植于北上深杭四个一线城市,近5年来所谓创业的风口,从o2o、b2b、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单车,均是从上述四个城市中发展而来。而人民日报所说的高端制造业也多汇聚于一二线城市,不管是风头正劲的智能无人车,还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下的各种高端制造业,乃至大飞机、航天等堪称国之重器的高端产品,一二线城市均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已经发展起来的一二线城市通常具有物流快捷、配套产业完善、资金相对充裕的优势,特别是在我国的教育布局中,经济发达地区的985,211高校是最多的,享受的政策和资源也比其他高校多。北京地区还有中科院加持,充足的智力储备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未来的道路就很明显了,要往一线城市走。
但是,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必然会使一大部分“漂客”回到家乡,这样的情况下,二线城市就成为了更好的选择。成都、武汉、重庆,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将成为既北上深杭之后的新一极,毕竟技术会有外溢作用,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不差,待到流入北上深杭的人口超出城市的承载能力,必然会外溢到这些城市,在这些城市发展也大有可为。
那么,广大的三四线城市怎么办呢?毕竟现在已经被大城市吸干了血。对此,小编认为,三四线城市终将没落,毕竟,三四线城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市场、基础、人才、资金均与一二线城市有较大差距。小编曾经与贵州一个航空主机厂所合作过,虽然他们号称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但是其工作作风、人员素质均与现代化航空企业的标准要求存在不小差距,前两年才扭亏为盈。在新的形势下,这些企业前景堪忧,那些连工业产业都没有的小城镇更是难熬了。
综上,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就应该努力留在大城市,从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看,这是必经的一步。同时,进入人民日报所说的新兴行业,日后必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