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养殖作为养殖业中利润可观的分支近年来愈加受到关注。但特种养殖并非致富的捷径,没有专业技术与知识和对市场的分析,跟风入市只会赔的血本无归。其实特种养殖失败,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01
强行跟风
中国有一句俗:“逢贵莫赶,逢贱莫懒”。但是,很多的养殖户,看到邻家的养殖户挣钱了,或者是行情很好的情况下,大规模、迅速地上马。
他们没有经过实地考察,更不会做什么风险分析,看别人靠特种养殖挣了钱,自己就想干。
这种强行跟风的做法,导致不少从事特养的养殖户倾家当产、血本无归。
02
忽略地域差异
特种养殖,顾名思义,就是有它的特殊性,如果把它当成普通养殖去对待,失败率是非常高的,只适合水里生存的东西不能放到岸上去养殖。
只适合北方养殖的不能放到南方来养殖,如果违背了它的生长、生活习性和自然规律,养殖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以中国林蛙来说,林蛙发源地在东北三省,因气候和环境造就了它的药用价值高。高效益的诱惑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在全国形成一股养殖热潮。
可有些人头脑发热,在南方也搞起了中国林蛙的养殖,结果以失败告终。
03技术落后
特种养殖的发展历史短,品种繁多,而专业的研究机构和人员严重的缺乏,导致生产中很多的技术问题没有办法解决。
特养量的发展速度与相应的技术发展速度十分不匹配,而相应的药物、饲料和管理方法滞后,导致特养的风险很大。
还有不少养殖户采用近亲交配的方式扩大规模,造成品种退化。
以蝎子为例,蝎子的药用价值很高,但是养殖者十有八九都失败了。
蝎子养殖不仅对温、湿度要求高,对生长环境要求也高,而且技术不易掌握。
没有经过培育的蝎子,后代成活率是很低的。所以大部分养殖者,在购种蝎时买回的都是商品蝎,因其品质下降,用来再繁殖时,其成活率是非常低的。
04
小户散养
特养的领域十分的广,但大部分品种都是零星小户散养。
养殖户开始饲养的时候,全凭经验去独自摸索,因此,技术、饲养方法、饲料、管理、药物等有关配套的要素发展速度很慢,经常被一些问题给难住或导致“全军覆灭”的悲剧。同时,还导致产业链的不连续,就算养出来了,也不能加工,直接卖也不方便。
05
盲目炒种
特种养殖户多数为对某种特种养殖有兴趣或者偶然养殖,没有经过市场调研,没有对市场进行可行性论证,也没有开发市场的能力。
这其中,有部分人发财心切,一旦发现或者在当地饲养成功某个品种后,就盲目地、大肆地做宣传、登广告倒种、卖种。
如果是种源纯正、相关的技术、服务能跟上,这无可厚非。但是,在生产中,一些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盲目地炒种,种源质量又没有保证、配套的服务又跟不上加上过分的暴利,最终坑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针对上述情况,下面给出一些建议为各位参考:
01
摆正心态,选准项目
发展特种养必须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付出,切莫妄想通过投机特养而“一夜暴富”。在品种选择上要以“产得出、销得了、有市场、效益高、有前景”为养殖原则。把握市场,提高商品质量,是减少特养风险的重要一环。
02
提高技术,科学饲养
每一种特养动物都有各自独特的一些生活习性,也就决定了其对饲料、饲养、管理、用药等方面的特殊性。特种养殖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准备投资之前,学习掌握必要的技术知识,不要轻信宣传,头脑发热盲目上马。
03
因地制宜,循环发展
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自己发展的特养项目。不要被宣传、广告所迷惑。比如在北方就适宜养对冷资源要求强烈的毛皮动物,而在北方就不适宜饲养蛇、鳖等要求空气潮湿的动物。
04
改变思路,加强联合
实行行业联合,壮大实力,形成规模,在国内国际形成销售网络,所饲养的特养产品应注意适当地加工,增加其附加值,把价格竞争变为品牌竞争。只有这样,特养行业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特种养殖一直是被看好的一项富民工程,如何规避风险,是养殖户特别需要注意的关键,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地提高,中国的特种养殖行业必将蓬勃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