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生态环境一度十分恶劣。近70年来,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把不毛之地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近年来,右玉精神得到国家领导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习总书记曾作出重要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带着问题与思考,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弘扬右玉精神”社会实践团于7月28日来到右玉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负责人介绍,在实践第一天,团队一行人前往右玉县委,在这里首先听取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右玉县当地近些年在“右玉精神”的指导下的发展状况,“坚持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引导产业升级,发展特色农业,一步步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这是右玉精神目前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被问及右玉精神对行政人员的意义时,县委的工作人员自豪的指着墙上有关“右玉精神”的展板说:“右玉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不辞辛苦,迎难而上”的为民精神,这已经深入到从上到下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之中。说实话,百姓现在很信任我们。”同时他推荐团队成员去往右玉县干部学院深入了解右玉精神的由来、发展和传承。
在展览馆讲解员的耐心讲解下,一代又一代右玉县委、县政府领导,为右玉县可持续发展前仆后继、不辞劳苦的形象跃然于眼前。讲解员说到:“右玉县委单凭一任书记、一任县长难以实现今天的绿色奇迹,正是他们十几任领导班子长期坚持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才造就了今天53%林木覆盖率的奇迹。”
除了政府机关,实践团队还走访“善无古镇”,就是如今的右卫镇。团队成员想要知道,“右玉精神”对普通百姓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右卫镇是一座经历了近百年风沙洗礼的古镇,那里的老人大多数都亲眼见证了右玉从黄沙漫天变成如今的塞上绿洲。
在这里,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了“右玉精神”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影响力。
李爷爷从小生活在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老右玉”。虽已是杖朝之年,但依旧健谈。在采访中,李爷爷讲到:“我们这一代右玉人是真的经历过,小时候一出门就是满嘴的黄沙。以前打仗留下的子弹头埋在黄沙里,我们一群小孩儿就挖出来,融掉铅来换钱,这都是我们小时候干过的事儿。”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李爷爷在讲述右玉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语气中都流露着自豪。”李爷爷还告诉我们:“最早的时候,没有经验,树怎么也种不活,人们一点点摸索,消一层,挖一层(冻土造林法),最后硬是把树载活,右玉精神,其实就是狠干。”
采访结束后,团队成员与李爷爷等人合影,李爷爷的眼中满是慰藉,“右玉精神不应该只有右玉人知道。”
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负责人表示“结束实践后,脑海中仍然忘不了第一天到达右玉的情景,满眼弥漫的尽是绿色,也忘不了在阳光下六个人一起攀登小南山最终看到丰碑的喜悦。”通过这几天对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方建设与生态文明的考察,以及当地老人的走访了解右玉县年来生态建设的曲折历程,每一位成员深深体会到了右玉县群众“造福子孙后代”的远见卓识以及领导阶层“功成必不在我”的执政理念。弘扬右玉精神,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韧性;对于社会来讲,针对现今官民关系和环境问题,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通讯员 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