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互联网门外汉到创立公司,获得知名公司投资千万

黄有璨,80后,高中辍学,最高学历初中毕业,从一个互联网的门外汉到创立三节课,获得知名公司投资千万。下面是黄有璨自述文章,供大家学习。
一、还不懂互联网的新人(1999-2008)
回顾我在2008年前后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的经历,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偶然的是,当时我确实稀里糊涂,既搞不懂互联网是个啥,更讲不清楚什么是“运营”,甚至连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面试过的都不知道;必然的则是,我虽然讲不清楚什么是“运营”,但其实早已做过了很多与运营密切相关的事情,先天已经具备了一些运营的“基因”。
站在现在回过头去看,我在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前的,至少有几件事是至关重要的:
我混过社区,玩过qq群,泡过聊天室,我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且我在漫长的泡网经历中渐渐磨练出来一项技能——任意丢给我一个陌生的线上环境,无论是qq群、论坛、还是聊天室、网游公会,只要我愿意,我可以在2天内让自己成为这个环境中存在感很强的一个主要角色,甚至是中心人物。所以,我拥有还不错的网感和线上存在感。这两点,在后来看起来,是一个优秀运营身上必不可少的特质。
我自己管过一个500人规模,基于兴趣的qq群。最重要的是,我通过自己的组织让那个群持续活跃了2年之久,且大家在其中都玩儿得很开心。以至于,后来这个群里的人来到北京,都指名道姓的说要来见一下老黄。所以,我也拥有在线上比较强的组织号召能力,且已经可以把一个线上组织维系打理得比较好。最重要的是,我本身也很享受那种在线上带着一群人一起玩得不亦乐乎的感觉。
我爱写作。中间虽然经历过一些断断续续,但我一直都还保留着写作的习惯,这让我对内容还算敏感,且有时偶尔也能写出来点儿富有打动力的东西。虽然当时并不觉得这是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情,但事后看起来,对于“内容”的敏感和执着,其实贯穿了我的运营生涯始终。
所以,虽然看起来在2008年以前我确实不具备任何实际的互联网工作经验,但我却并不是全无积累,且我也真的很享受我在互联网世界中的那种存在感。
倒推过来,如果现在你也是一个想要转行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新人,不妨可以先问问自己:你到底喜欢它多少,又有过哪些相关的积累和储备?
以及,你可能需要回答清楚,你到底是因为互联网的什么而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工作?是因为听别人说这个行当挣得多?还是因为真的喜欢甚至热爱互联网世界里的某些东西?在这个问题下,我认为你最好能给自己一个清晰答案。
插句题外话,从我自身的经历和接触过的朋友们来看,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我身边大多数最后在互联网行业里混得还算不错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对于互联网有着某些与生俱来的热爱的人,且他们在线上世界里,往往都可以轻易找到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来自头条图库
二、我的第一份互联网工作(2008-2011)
2008年后,我正式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成为了一名运营。
在转行之前的3年,我的工作是在一家仪器行业的日企做销售,客户主要是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环保局等等各类单位。
在这3年销售经验中,我又让自己磨练出了一项新技能:我开始能够在面对一个陌生客户时,通过我的所言所行获取到对方的信任,俗称“搞定人”。(但我不属于那种路子很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销售。)
而我进入互联网的契机,恰恰与这项技能有直接关系。
我供职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是一个叫做about的网站,这家公司虽然在国内名不见经传,但在当时,它还一度是美国国内访问量排名前15的网站。其业务模式是发现并邀请各类生活领域的达人(例如,收集玩具的,喜好美食的,热爱到处旅行的,等等)来撰写专栏,并支付报酬+与之分成。
当时,它的中文站点——阿邦网刚刚成立时间不长,正好是需要批量拓展这些专栏作家们的时候。因为我能够“搞定人”的能力,加上还不错的线上存在感以及对互联网世界还算熟悉(这是我后来进去以后才知道的),我成为了这家公司的一名运营——负责拓展各类专栏作家并做好这群人的管理和用户关系维系。
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如果你想要转行或入行成为一名运营,你至少需要拥有一项可以带来具体产出的技能——无论是活动执行、文案撰写还是“搞定人”。如果你还只是一名新人,几乎没有人会因为你说你多么热爱互联网,或者是对于“用户运营”、“内容运营”等等你自己其实都还一知半解的概念夸夸其谈就会要你。
在进入这家公司后,有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各种打电话、各种线上(包括qq群、论坛、博客、微博等)找人勾搭聊天,然后就一通介绍忽悠,告诉他们我是哪个网站的,是做什么的,想要找他们来写专栏,能提供给他们什么回报等等,直到最后可以跟他们把合同签回来。
就这部分内容而言,听起来我干的事与销售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但真正有区别的地方在于:
现在我可能不仅仅要考虑要把合同签下来,我还需要考虑:
后续如何去管理这群达人们?如何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持续稳定的生产出优质内容?
我还要尝试与他们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或者树立一些标杆榜样级的达人并邀请他们来给其他达人分享,再比如积极拓展各种可以给达人的福利(比如上电视节目)并反过来要求他们必须达到xx条件才能得到福利……等等。
所以,虽然当时我也还一直被“运营是什么”,“运营是不是就是打杂”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但潜意识里,我似乎已经有了一点点感觉:如果销售、推广这样的职能更加关注的是单点上的产出,那么“运营”似乎更加关注的可能不是单点,而是有关于一系列单点的串联和组合。
另外一点很深的感受则是:在一个新的行业内获得一项扎实的新技能,很可能需要你满足两个条件——
1、你此前已经拥有了某项具体相关的技能,且对之还算熟悉。
2、你需要把自己置身于需要用到该项新技能的真实实践环境中,去大量进行实践练习,唯有这个过程才能让你把此前那项“相关的技能”转化成为一项全新的新技能。
好比,我此前拥有的相关技能是销售,但正是因为我有一个新的实践环境可以去大量实践和练习,我才慢慢扎实的掌握了“核心用户的拓展和运营”这项新的技能。
也好比,我此前虽然喜欢内容,对内容还算有点感觉,也经常自己能写点儿还不错的文章,但当真的要开始把这项技能应用到互联网公司内的具体工作场景下,比如为新上线的产品去写些文案,或者去写一些运营规则、用户指导这类的东西,感受和侧重点也会是非常不一样的。也正是在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加以练习后,我才慢慢让“文案”、“运营文档撰写与制定”这些事情成为了我身上的一些新技能。
所以,新进入到一个行业后,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你一定要尽快建立起来几项自己在这个行业内的核心技能。它们可以成为你在这个行业中成长和发展的基石,甚至是将来你在行业内的安身立命之本。
对我运营生涯的头2年来说,这个基石当时就是“核心用户的拓展、运营和维系”。有了它,才有了我此后运营生涯里的各种可能。
另外,我运营生涯的一个小转折点,出现在大约是在2009年底的时候。当时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整体负责了一场大规模线下活动(参与人数数百人)从策划到落地的全过程。最大的挑战在于,我需要调动超过跨越5个部门的数十个人跟我一起来做,每一个人在这个活动之外其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很多人的职级title都比我要高。最终,历时一个多月,活动很成功。
此后我回想起来的感觉是:对于一个运营从业者而言,我认为,当你已经有了一两项足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技能之后,为了去带动自己成长,最好的办法很可能就是去参与或负责一些复杂项目的推进落地。恰恰是在这些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你可以慢慢接触了解到诸多有价值的信息,并慢慢能够帮助你找到那种“连点成线”的感觉。
以我为例,我最早掌握的运营核心技能是“核心用户的拓展和运营”,且除此以外关于互联网仍然还是一无所知,但正是在此后几年内独立负责几个复杂型项目的过程中,我慢慢接触并知晓了推广怎么做、如何与其他品牌和公司去洽谈商务合作、事件传播如何设计和落地、产品架构是什么、研发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如何从内容出发做好品牌的pr……等等一系列事情。
人人都知道,一个优秀的运营,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各种信息、技能是非常多且琐碎的,但若没有这些参与和负责独立项目的机会让你去与你那些更加专业的同事、伙伴们一起讨论和碰撞,你几乎找不到任何机会可以让自己一点点把这些东西全部吃透。
所以,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拥有了自己一技之长的运营,但却不知道如何更好成长,我想我能给到你最好的建议就是:尽一切可能在公司内部去为自己争取或创造这种“可以去独立负责一些项目的机会”。
此外,这一次独自负责项目的经验,也让我对那句话有了更为强烈的认同感——运营,往往就是通过做好一系列事情,营造出来了一个最终大家喜笑颜开,光芒耀眼的成果。
从2008年一直到2011年前后的3年时间里,就是依靠着这些事,我从一个刚刚入行,对未来还一片迷茫的运营,慢慢成为了一个有自己一技之长、执行力和推动力还算出色,并开始慢慢能够接触到更多运营工作分支的运营。
三、我的运营生涯转折(2012-至今)
到了2012年,我差不多已经是一个执行力还比较出色,自己可以独立hold住一小摊事的运营了。起码到了这个时候,去到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把核心用户运营的事儿丢给我,我觉得我差不多都是能hold住的。但这时的我的状态,充其量也就是一家公司内还不错的一颗螺丝钉而已,比起一个啥也不懂的小白,可能好得有限。
就在这种背景下,2012年,我迎来了自己运营生涯中的一个更大的关键转折点——在这一年,我第一次全情投入的参与了一次创业。
以此为契机,我为自己开启了一段长达4年,一直延续至今的飞速成长。不夸张的讲,我这几年内的成长和变化,可以算得上是几何递增和爆炸式的。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这几年里,每隔一段时间见我,他都会觉得我身上发生了一些不同的变化,那感觉,像是我在速度飞快的自生长着。比如说——
在2012年年初,我可能还只是一个执行层的运营。
2012年年底,我已经可以独自带着团队完成一些看起来很牛逼的运营项目和事件。
到了2013年年底,朋友们再跟我聊天时,发现我所关注的东西已经渐渐开始不再是“执行”和“手段”,而开始更多是“策略”、“行业动态&格局”还有“战术”。
再往后,2014年底的时候,我已经可以把“产品”和“运营”看作是一件事来对待了,聊起来各种产品架构产品机制产品方案的时候,已经毫无障碍,并且也开始能够搞定一些更牛逼的项目和产出,比如一个项目搞定几十万用户,诸如此类。
于是,朋友们总会好奇:到底我身上发生了些什么?
我想我可以从3方面给出些回答。
1. 关于环境对我的牵引
我想要分享的第一点,也是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
“一个人的进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环境牵引的,你在合适的时候被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或事件中去,自然会获得巨大的提升和进步。”
这个逻辑就像跑马拉松,你孤身一人去跑和身处在一群长期训练的跑步爱好者中间跟着他们跑,所获得的成绩和结果多半会是迥然相异的。假如你身处一个竞争激烈的大部队中,而身边又比比皆是各种能力强悍的高手,你自然会更容易受到他们影响和驱动,从而得到更好的成绩。
对我而言,从2012-2016年的这4年时间里,正是如此。客观讲,这四年时间里我的飞速成长,与其说是我自己多么努力和nb,那些可以不断驱动和激励着我持续变化和成长的环境无疑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
例如,2012年第一次创业做第九课堂时,因为身处一个压力巨大、资源稀缺、还经常各种没人愿意搭理你的环境,反而激发出了我自己内在的很多潜力,比如,我们当时就曾经纯粹因为不敢花钱,也没有资源,被逼着不得不去绞尽脑汁地琢磨怎么可以不花钱还能去做出一些不错的成果出来,最后居然真的生生就只是依靠一些不太需要花钱的创意和策划在早期搞来了近万用户。
再比如,在我们真的需要考虑赚钱并为此而发愁的时候,我也不得不为之往返奔忙使出浑身解数,最后也还就真的找到了一条略显曲折的道路创造了几十万的收入。而所有的这一切,放在做9课之前,我从没想过我自己也是能做到的。
我有一个兄弟,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人要想快速成长,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承受压力,二是背负风险,并能够试着在高风险或大压力的情况下去试着解决问题产出成果,除此之外无他。”
说点题外的,坦白说,对我而言,第九课堂(担任coo)的那段经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