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再好,也要警惕从高山之巅跌入万丈深渊

招商竞争环境波谲云诡,国家政策收紧、市场风云突变,无不关系着政府园区发展的“命脉”。依靠着创新转型日益壮大起来的“后起之秀”,则更加重了部分“老牌园区”的隐忧。
危机如同悬在头顶上的剑,随时可能会掉下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政府园区应该居安思危,提前打造硬实力,并具备从外部波动、不确定性中收益的能力。
一、独具慧眼 打造核心竞争力
自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落户至今,太仓这座江南小城已集聚了克恩-里伯斯、慕贝尔、通快、舍弗勒等300多家德企,年工业产值超500亿元,成为全国德企聚集地。作为一家县级市,太仓的成功绝非偶然,而在于其找到了独特的招商之路。
既然面积少、人口少,太仓则不招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是将目光锁定以德企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另外,太仓作为长三角区域中离上海最近的一个城市,丝毫不影响国内外客户实地考察和访问的效率。而德国中心在太仓的用地规模和装修标准放到上海的话,成本可能是目前的六七倍,太仓生活成本低的优势则又凸显出来。
做招商,重要的不是我们有什么,而是知道对方想要什么。对于德企而言,太仓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政府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强调“契约精神”,根据企业实际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积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实施系统而全面的保护工作,成为“全国专利保护重点联系基地”的唯一县级市,给予德资高科技企业一颗“定心丸”。
二、勠力同心 加强区域协作
通州区、武清区、廊坊市同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有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基础优势和良好条件。在共同签署的“通武廊”战略合作发展框架协议推动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着先锋表率作用。
2018年,三方签署工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提出,“通武廊”三地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支持三方企业在辖区内开展商务活动,积极主动地向对方提供本地区产业发展、市场、科技等各种信息,积极开展项目对接、融资、人才开发与引进、人员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并为对方企业在本辖区内的经营对接活动给予全力支持。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建立通州永乐开发区、武清开发区、廊坊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协调对接机制。研究建立“通武廊”三地投资、产业转移接续、招商引资异地落户等利益分配共享机制。
建立“通武廊”合作发展示范区,三地既是积极的参与者,也是获利的幸运者。以廊坊为例,廊坊市的北三县与北京仅一河之隔,且具有极大的纵深发展空间,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产业协同方面,近几年来,廊坊共引进北京企业800户,计划投资总额达到1600多亿元。比如,大厂的影视小镇,香河的机器人小镇,均与北京通州中心厂区相距仅10公里左右,在协同发展中,一方打造承接地产业转移环境,另一方协调疏解产业。仅两年多时间,两个小镇分别接纳北京企业百家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已经竣工投产
三、聚沙成塔 还需苦练内功
在一些政府园区着眼于大项目时,另一部分园区则将眼光投向招商团队建设。过去两年,税收年年翻一番;今年上半年,税收更是同比增长近3倍……最近,作为金山工业区的“园中园”,杭州湾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一份“成绩单”令人服气。
招商是产业园的生命线,而团队中大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招商工作一窍不通。在这种情形下,园区业务骨干亲自带、亲自教,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到专业知识、阅历经验,逐渐让整个团队掌握了招商的基本技能,摸清了招商的“门道”。如今,这种紧扣主导产业的招商业务“传帮带”培训,已经成为该产业园固定的学习板块——“微课堂”,而课堂的主讲人已经成为每个部门的“老”员工。现在,从见了客户张不开嘴,到主动研究产业,主动出击用心招商,这支年轻的团队逐步成长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
再如,针对企业核名这个注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园区发起了以“名”惊人竞赛活动,30名员工每人每月取7个企业名称,经核定未被使用后,存入名称库。目前,该名称库已存储3000余个企业名称,注册过程中核名难题得到化解,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打造硬实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种,都需要政府园区放下“唯快不破”的高速成长幻想,苦练内功。通过对市场的精耕细作,稳扎稳打,进而不断积累起新的竞争优势,免于陷入从泰山之巅跌入万丈深渊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