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正发生着有趣的变化,通讯技术,媒介生态更是如此,个性化、扁平化、碎片化、移动互联都常常被人挂在嘴边。这些都暗示着每个人的消费行为、社交行为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消费者和市场形态的变革又必然带来组织的供给和生产方式变革,这也是组织的战略、管理、品牌、销售迎来的新时代,就是我们所说的互联网+、o2o或者移动互联时代。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事实上这些变化的显著性高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在以前,线上(online)和线下(offline)商业就像是两条平行线,按照各自的逻辑脉络发展,而当两者开始融合,可以说是虚拟照进现实,这些相互影响所带来的变化变得可感可知。
那么,原本就在两条平行线上的企业如何恰当地建立起o2o平台,从而企业实现跨界延伸呢?
线上和线下的双重逻辑
许多线上的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便觉得天花板抬头可见,如果未来不是在线下,那又在哪里?
截至2014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86万亿元人民币,在整个网上零售发展已较成熟的背景下,尽管增长率(45%)依然维持高位。但网上零售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也才超过10%。
平台电商的红利期已经过去,获取线上用户的费用暴涨了好几倍,而烧钱引流获取用户一直又是“淘品牌”赖以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导致了许多低毛利企业可能撑不过这一段艰难时期。于是,许多淘品牌向线下求发展,建仓储、开门店,撕下“淘品牌”外衣,贴上o2o标签。
同时,这还和移动技术、移动电商的发展有关,移动端的发展分流了pc端用户。2014年左右,有赞、微店、微盟等一系列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电商平台蓬勃兴起。还有一些社群模式的企业(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2011年初,微信等移动社交产品推向市场,不断分流pc端用户。而用户量大面积转移到pc端。比之于淘品牌,这些坚定走社群模式的电商以内容吸附用户,价值认同感高,黏性较强;而淘品牌的用户是基于产品体验黏性较弱。
反之,许多线下的商业往线上转型,有这样几个必然。
从信息的角度而言,当消费者可以通过用户评价、专家意见或者社交媒体等更好的渠道获得产品质量信息时,品牌就不那么重要了。总而言之,低效率的商业模式将会被取代。在移动互联时代,利用随身设备,我们从分发流量的时代,进入分发时间的时代。作为一种沟通技术,比之传统手段,它极大地提升了沟通的效率和支付效率。苏宁、国美为什么挨打,是因为互联网卖东西的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来得更有效。互联网的沟通路径更短,所以京东就能比苏宁卖得便宜。
商业数据化
市场并不缺少好产品和用户,缺少的是一个连接他们集中输出的精准平台。平台需要将用户和品牌之间的信息对接,在完成这一步之后,销量自然会得到明显提升。o2o发展的一个明确方向,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方便商家完善会员体系,特别是会员系统建设、会员营销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商户意识到会员的重要性,在会员信息的搜集整理、身份的确认、会员营销和会员维护等方面,一直希望能都通过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渠道,让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快捷地进行,从而掌握先机。例如卡券以其折扣吸引刺激消费者消费,进而发现消费惯性,促成营销的爆发点。
存在这样一种应用(例如redlaser)用扫描商品的条形码就会出来附近有该商品的所有店铺的地址以及该商品的库存。当你使用大型连锁商店(target、百思买等)的官方app搜索某一商品时,就会知道附近哪些店有多少库存。这些功能的实现得益于o2o库存数据平台。
媒体、电商和社群的三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