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突出精准快 为综合减灾添底气――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成果系列报道②

4月20日,贵州省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突系统)发布今年第5829条信息——“周末多雷雨天气,请注意道路交通安全”。
2018年4月21日下午2时许,贵州省毕节市城区突降冰雹。图片来源:“毕节发布”
“在接入国突系统前,这样的信息想发布还要找通信运营商申请。”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路运输管理局李彦琎说,过去得花上大半天时间才能发出去的预警信息,现在只需十多分钟。快速、便捷、及时,为综合防灾减灾加了一道“安全阀”。
“2015年12月9日,贵州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挂牌成立。随后,国土、水利、林业、地震、交通、旅游、武警、环境、民政等部门的信息陆续接入。”贵州省气象局局长赵广忠说,将多个部门的信息纳入统一发布平台,正是贵州践行“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求的具体实践。
2016年,贵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省、市(州)、县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全部建成。同年,贵州汛期出现18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1个县城64个乡镇出现特大暴雨,27个县城845个乡镇出现大暴雨,193个县城和5788个乡镇出现暴雨。
国突系统充分发挥精、准、快作用,大大提高防汛工作服务效率,全省通过该系统发布预警1.49万条,服务各级应急责任人2085.3万人次,服务公众8566万人次。
2015年6月2日傍晚至6月3日凌晨,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遭受强降雨袭击,全县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图为2015年6月4日,禾丰乡马坝河水暴涨。图片来源:中新网 陈金 摄
“通过国突系统,预警能够迅速传递到基层。”贵州省气象局减灾处负责人朱启才说,尽管通过国突系统解决了信息发布覆盖面的问题,但有时暴雨等灾情发生在夜里,通过电话沟通才能确保相关责任人看到预警并采取行动。
2016年6月中旬,贵州“三个叫应”在47个县启动试点,将拨打电话和国突系统有效对接,并向全省推广。贵州国突系统业务运行负责人苏静文介绍,如今各地气象部门已和国突系统数据库的8万用户进行有效对接,并结合当地情况,建立用户群分类管理使用“12379”群呼传递消息,有效解决过去半手工半自动式拨打电话的问题,有效提高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时效。
一个个鲜活事例从乡间传来——
2016年7月3日晚至4日凌晨,铜仁遭遇特大暴雨,最大雨量达367毫米,近2000人被紧急疏散;同年,7月18日午后至20日傍晚,思南县兴隆乡降雨量达348.2毫米,11个乡镇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紧急转移安置23844人……
灾前防御效果明显,接入国突系统的部门越来越多。2016年,该系统在实现10个部门的接入后,又有新华社贵州分社、贵州电视台等主动要求接入。2017年消防总队接入。2018年,人防办接入。
2017年6月12日,贵阳市民骑电动车在积水路段行驶。当日,贵阳市气象台于6时28分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持续降雨造成贵阳市多处路段严重积水。图片来源:中新网
“之前都是用手机短信或打电话。”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赵邦华说。当地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防灾责任大。过去受客观条件限制,要发地质灾害预警,就要由县国土局打电话给乡镇,乡镇再打电话给村里,村里再打电话给各小组长,这样一层层传导下来花费的时间翻了几倍,防灾效率大大降低。
“自从接入国突系统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赵邦华感慨,现在只要把信息传给气象局,无论是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还是国土监测员、村组负责人,都能在同一时间收到,而且只需要十多秒时间。
“少了客观因素的制约,实现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不再漫长。”赵广忠说,今后一旦出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当达到相应的预警发布级别时,预警发布责任单位就可依托国突系统,迅速向政府应急责任人、应急联动部门应急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送预警信息。
资料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杨春竹
图片来源:中新网、毕节发布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