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春秋祠你不知道的事四

上期我们讲了春秋祠建成后所遭受的劫难,面对这样文化瑰宝,我县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修缮保护春秋祠呢?我们今天接着讲。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注重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维修,上面拨了专款来修缮春秋祠。此时,叙永县政府也准备在紧挨春秋祠后殿侧面的文化宫广场里建一个灯光球场。为了春秋祠的消防安全,有关部门要求,在建灯光球场之前,必须在灯光球场和春秋祠后殿之间砌一道隔墙(又叫风火墙),并要求这道隔墙的整体风格,特别是墙项上的雕塑必须与正殿风火墙上的相同或相似。这到哪里去找能做这种工程的匠人呢?这件事在当时可愁坏了负责这项工程的县文化馆的牟馆长。
建国以后,王干人的儿子王海山与我父亲同在一个单位——叙永建筑社(后改为叙永建筑公司)工作。因上辈的关系,王海山与我父亲交情甚好,以师兄弟相称。他两个是解放后叙永建筑行业中仅有的会古建筑手艺的泥工匠人。牟馆长通过当时的二轻局得知这一信息后,马上到建筑社来找人。但王海山当时刚刚去世,牟亲自到家里找到我父亲,请他献技。我父亲欣然答应。牟主动提出按当时最高的工资级别(五级)每天1.50元左右给付。我父亲对工资报酬没有计较,只想着如何将他“沤了几十年的古建筑手艺”尽情施展出来。遗憾的是,牟馆长无可奈何地对他说:“钱老师,你做出来基本符合古庙的格式就行了,不要整得太多、太复杂,不然二天(以后)运动一来,又说是在搞‘四旧’的东西,脱不了爪爪。再有,上边拨的经费也很有限。”听牟馆长这么一说,我父亲只好将原来要在风火墙上塑“青狮白象”、“人物战场”、“渔樵耕读”和绘水墨丹青等内容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删改,只在墙顶上塑了几个鳌鱼和香炉,在几个墙角上塑了“卷草翘角”,另作了一些简单的装饰。
他的这些作品,经历了三、四十年到今天,还在春秋祠的这面“风火墙”顶上傲指苍穹。
穆鸿(图)钱守诚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