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试而求菩萨保佑有效果吗?


今天是全国高考的第一天,有不少家长到寺院去祈求佛菩萨保佑,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帮助,这样做当然可以,至少在心理上得到了慰藉,使得家长在等待孩子高考时心态稳定,减少些无所事事,心有挂碍,颠倒梦想的种种难挨,甚至能用近乎盲目积极的态度迎接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减轻了不少的压力。
不过就考试本身来言,关键还要学生自己平时用功,如果增加一点心理上的保障护佑、成功暗示引导以及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还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到考试时,自己平时不加努力,只是等着佛菩萨保佑,恐怕是不行的。佛菩萨就教育我们,凡是想要得到某个结果,都必须在相应的因上努力才对。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佛教的修行方式:如静坐、诵经、拜佛来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再去学习,效果必定更好。若是通过礼佛静坐开了智慧,对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但不是说,完全放弃对学习的努力,而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佛菩萨,那样就流于迷信了。

高考到了,广行阴德 (2016-06-06 19:00:13)转载▼
标签: 高考 分类: 药师法门
生命中仍然有许多未知的东西,或者哪怕知道了,但也无法描述,哪怕能描述,但别人也不一定听得懂。这时古人就会说,这个是神。像现在高考来了,高考在古代就相当于科举。性质差不多,全国统一性考试。但大学生不一定是古代的进士。古人就认为,考试是一种功名。
说起这功名,就跟阴德和智慧有关。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读《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是管人的科举的。有的人一辈子很聪明,但贫困潦倒,不一定有功名运。平常很会读书,一到高考就考砸,这就是阴德不足,没有功名运。如果平常一般,高考超常发挥,这就是阴德厚重,有功名运。
人会读书,代表慧根,或者说有文曲星的命。但要考试好,就要有阴骘。所以阴骘文讲到,有些事情,犯杀业,邪淫等事情不能做,不然被剥夺功名。同时要广行善事,上天有好生之德。
中国人重智慧超过福报。老子说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你有那么多财富,但总是守不住。古人都认为,不追求财富,而追求万世之名,就是功名。你有功名,就能造福百姓。重要的是能教化一方。
高考到了,到处都在祈福,有没有作用。也是有的。高考是人生的大关头。其实无论如何,读大学,本科,专科,重点等,还是有区别的,也属于功名的一种。而在功名运上,就会遇到很多障碍。我高考时也是如此,受到两次大惊吓,而后心神不宁,都担心自己会发疯。现在想来,是魂魄丢失缘故,那时没有学佛,不知是业障所为,靠行善积德来改变,只知道求神拜佛上香。但未行善积德,所以高考失利。
有个道友,她孩子是保送去北京一大学的。她跟我们去朝拜时,有个佛友腿脚不便,我们都赶路先走了,她竟然安心的扶着佛友,慢慢走。两人不相识,但只在一个朝拜团中,她就如此付出。可见她也是阴德深厚。同一家人阴德相感。
几年前有一道友,她孩子高考后要填报志愿,报名上海一大学,但福建只收两名,很担心,就来求观音菩萨,我劝她念五百部普门品回向。而后她孩子还真考进去。也有些人,高考前犯杀业,甚至高中时犯邪淫,则高考往往失利。确实有业障现前之表现。
中国人骨子里是尊重功名,知识而胜过财富。财富属于缘起法,也守不住,努力培福就会有钱。但智慧,功名则不然。属于天赋的东西,确切的说,古人认为是文曲星下凡。是读书的命,就考的好,不是读书命,请家教教都教不会。
现在人尊师重道的思想不足。像我们小学时,母亲对老师很尊重,甚至跟老师说,老师,这个小孩不听话,你就大胆的教育,要打要骂由老师您。这个是那一时代人普遍对教育尊重的思想。现在不行了,老师打骂一下学生,家长就出面教训老师。哎,这个人心不古。这样子孩子怎么会读书,就是损阴德。
以前小孩和别人家孩子打架,一回家,家长就打自己的孩子,都只有骂自己孩子的份,没有骂别人孩子的份。这个是老式的教育。你看,这好像不疼爱孩子,但确实是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古人讲,害里生恩。看起来对孩子不好,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好。
恩里生害。你看溺爱过度了,往往小孩就不孝顺,而且他事业也不顺。这也是恩里生害。你要知道,做家长的,要树立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威望,他以后才会读书。人要有畏惧的东西。你天天溺爱孩子,他不畏惧你,又不畏惧老师,没有畏惧,肯定是很可怕的。

高考心里慌,临时抱佛脚,求得是心安,底气足一点而已。

青榆记
5月15日 02:44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弟子问佛:您既神通又慈悲,为何还有人受苦?佛言:我虽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1.因果自负,别人不可替代;2.智慧不可赐,任何人要开智慧,离不开自身的磨练;3.真理不可说,宇宙真相用语言讲不明白,只能靠实证;4.无缘不能度,无缘之人,他是听不进你的话的。

对于佛法,要多实证

有,心理得到了安慰

看求什么菩萨了

建议你看一下了凡四训或者现代因果实录 百度一下也有 命运掌握自己手中 ,菩萨是无缘是不能度的

很有心理安慰做用

家徒四壁只余书,了凡四训看过多遍,还有袁了凡静坐修止观的书,估计你没看过吧。

佛教解脱,自他不二,看似他力,实为自力,你若纠结,必入外道。

禅宗之所以能成为汉传佛教最直接的法门,是因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觉性,这就极大缩短了凡圣之间的距离。
通常,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薄地凡夫,业障深重,而佛菩萨则高高在上,耀眼夺目。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坛经》却直接告诉我们:“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换言之,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迷悟之间,在觉与不觉之间。当你体认到觉性,当下就是佛;当你迷失了觉性,当下还是众生。
什么是迷失觉性?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丢了。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却在重重无明和烦恼的遮蔽下,虽有若无,也就是佛陀接着所说的“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
这种无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们不断寻找外在支撑,好让这个“我”得到证明,得到肯定。问题是,我们寻找的这些支撑都是脆弱而无常的,每增加一个支撑,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险,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这种匮乏绝不是增加什么就可以填补的,而是要向内找寻。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就像那些水边林下的禅者们,虽然生活中一无所有,但不会觉得缺少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已体认到圆满的觉性。
正如六祖悟道时感叹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体认到这样的觉性,就如宝藏在握,还会为瓦砾动心吗?还会去追逐尘埃吗?

唉,也是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