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灼见·灼董会首期“知识服务与发展”3万字现场实录图文大放送!

“真知灼见·灼董会首期会议圆满闭幕,中国it领袖峰会秘书长刘钜波、北大纵横创始人王璞、河北经贸学院党委书记杨晓峰等16人出席!会上,真知灼见app创始人、90后北大双创领军人物李路飞,向各位好友分享了知识付费的逻辑,行业全景分析、新趋势新机会、以及融资收益机制等维度做了翔实的规划和阐述。随着消费升级、信息爆炸、移动支付便捷化,以及社会精神需求的增加,真知灼见app作为知识付费风口上即将诞生的平台,将会在知识付费服务领域从行业领先的科技角度出发,培育更多细分领域的知识服务ip供应商;引领金融知识共享潮流,聚焦真知灼见的金融知识服务。”
01

真知灼见·灼董会现场
嘉宾介绍
刘钜波:各位嘉宾,本人受托作为灼董会主持人&教练,今天的主题是真知灼见·灼董会第一期“知识服务与发展”的战略研讨会,现在正式开始。真知灼见是一款即将上线的金融知识付费平台,一会儿请真知灼见创始人李路飞来给大家做一个项目分享。接下来每位来宾做一个两分钟的自我介绍,希望在座的各位大咖按顺时针顺序,从北大纵横王璞教授这儿开始。
王璞:今天是灼董会首期研讨会,路飞希望给他集思广益,所以感谢刘钜波秘书长做的介绍。为节省时间,我用20秒时间把我的介绍发到群里,大家有空的时候看一下,谢谢。
杨晓峰:我是王璞会长的好朋友,今天是应邀来参加的,因为晚上六点钟飞往大西北,辅导学生进行创业,今天参加这个会非常高兴,我叫杨晓峰,河北经贸职业学院任党委书记,谢谢!
曹健:我是创客100基金创始人,专注于tmt领域的天使投资,这个项目是我投资的范围,一会儿听听大家的意见。
何勇桦:大家好,我叫何勇桦,之前做制片人,刚给北大拍了纪录片《与北大同行》,也是跟路飞结识之后对知识付费领域非常感兴趣,刚好是和路飞上游环节互补,和大家共同探讨知识付费的未来。
景永红:大家好,我是路飞的启蒙老师,初中学校的校长,我们学校出这样优秀的学生感到骄傲,现在在北京石景山做职业教育,谢谢大家。
鲁桧洁:大家,很高兴来参会,我是京亚资本的鲁桧洁,之前负责亚布力企业家论坛,现在开始做资本了,更好跟大家一起来学习。
曲锐博:我叫曲锐博,我们创建了一个资本工厂,整合国内外的资本为机构和个人做解决方案,另一个平台就是我们的扶贫工程,对接了几百个县区,也是跟钜波大哥前两年一起发起的。
宋霄:大家好,我是宋霄,我跟李总是校友,也是咱们真知灼见app的联合创始人,负责目前运营方面的具体事务和工作。
段林霄:大家好,我叫段林霄,秘书长的好朋友,以前也在关注知识付费这个方向,也做了产品的设计,今天荣幸跟大家来一起学习。
迟永钧:大家下午好,我是钜波的好朋友,现在是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还目前一个基因专业委员会,对这个平台非常感兴趣。
周鹏:大家好,我叫周鹏,华夏文化促进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就是给大家提供服务,我们这个会主要是围绕文化产业做平台的,我本人做了15年以上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在这个领域算是半个专家,我们的宗旨是生态联盟、平台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今天很荣幸认识这么多大咖,因为我看真知灼见首先是从文化角度去推广知识和价值的这么一个平台,华夏文化也聚焦了一大批党政军企界的,尤其是国学领域的学者,也希望给真知灼见提供一定的后备援助,希望未来跟真知灼见能形成更深层次的合作,我希望金融界的大咖多关注文化产业,也欢迎大家来华夏文化促进会考察指导。
于今:大家好,叫于今,写《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主编,我和钜波是20年的好朋友,他也是我们智库的理事,尤其是数字中国70%的理事也是我们智库的理事,智库顾名思义也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觉得你们做一件大胆的事情,知识跟经济结合,我做了将近十七八年的智库了,我自己就是30多个政府部门从省级到县级,都是免费的,我去年给中央写了40多份内参,中央领导批示也是免费的,我这次来是学习,学习用真知灼见让我们智库开展有偿服务,一方面给政府顶层设计反映国情,一方面把我们这个政府的购买真正的用真知灼见把这个app跟金融来结合,谢谢各位。
白宝玉:我是白宝玉,在《证券日报》任职。
陶巍:大家好,我是御弘资本创始人陶巍,我们是私募基金管理员,今天非常有幸受到邀请参加这个会,我也希望能够在今天的分享的会上有一些收获,我们管理的基金产品在文旅层面上,在国家大的方向来讲,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事情,所以旅游这个行业也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在这个过程中智慧旅游、智慧物流也要加进去,所以也需要真知灼见,真实的见解、高明的见解,未来在投资的过程中为投资的趋向提供一些真实而高明的见解,大家共同分享,谢谢大家。
刘钜波:这是真知灼见的创始人李路飞。90后,他已经北京大学双创领军人物。接下来请路飞进行分享。
02

真知灼见app创始人李路飞
现场分享实录
李路飞:感谢刘秘书长,今年三月份我跟他聊说我想再次创业了,我说做了一个新的产品,这个产品也比较符合我的属性。所以在四月份迅速组建了新的团队。
我是2014年创业,在去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正式毕业,毕业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在校就创业三年,毕业之后所做的事情是不是要和在校期间的事情一样。我想应该是做不一样的事情,毕竟时间多了也更自由了,时间和精力充沛,研一创业没有工作经验,目前有了四年的创业经验,这样的话我想既然我过去创业是基于没有经验的一个创业者,今天就是基于四年创业经验的一次创业。现在我就想我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做一个符合90后属性,符合我过去四年创业经验的产品,具有移动互联网属性并且还要有爆发性增长的产品出来。
在2014年9月份、10月份的时候我发现互金比较热,当时想做互金,研究了两个月发现做不了,所以说当时说既然搞不了互联网金融,也搞不了支付,当时觉得这个行业我还驾驭不了,因此没有直接介入p2p的板块,当然也没有介入互金的其他六七个业态。当时就找了一塔湖图的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定位于做互金的教育。因为,我坚信互联网金融行业一定会有大量的传统金融、非金融的人来进来学习互金。比较2014年当时的“互联网+”和2018年的“互联网+”还是有很大差别,金融肯定是互联网+迭代最快的一个板块,当时又是学金融的背景,所以从2014年10月我开始创业做垂直于互金的教育,做到2015年6月的时候拿到1200万的天使。当时融资的目的是想做线上教育,但是不是指在线教育,但是知识付费行业轮廓在当时尚未成型。加之在2015年7月18号国家十部委出台了一个文件,对互金的监管特别严,当时搞p2p、众筹的人也下降了很多,所以当时互金这一块我们把商学院的业务越来越少。所以说当时我们公司提出来一个转型。当时转型两个方向,一个是教育转向众筹,当然只做了连锁幼儿园股权众筹平台,另一方面转型实体行业,在11月还真拿了牌照 。
2015年9月份做了第一个实体项目,做了山西铁器,这个也属于山西文创板块最好的一个,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了省内非常知名,全国有名,世界最大的一个铁器品牌,另外一个合伙人是60后,我们也合作了有三年多。
第二个项目回山西之后,做实体在北京肯定没有做头,雄安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提出,在做第一个实体项目山西铁器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只做一个实体产品或者一个实体企业和我最擅长的金融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我就想把这个实体创业经验迭代到更多的产品里面,所以做了一个文化创业的孵化平台,把山西的其他国家级非遗整合到一起,精选了五六个项目,进行统一孵化,前几天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基金要投资我,我说现在不要搞这个,要搞这个知识付费,所以没有接受他的投资。
在2016年,当时长治市政府开始重视双创工作,我们市委书记要搞双创,发现我搞的还行,所以3月份开始介入双创,去年李克强总理去过我们基地调研,看了很多我们孵化的项目,这两年双创我们孵化了有30几家企业,是山西省综合性和规模还有孵化企业数量都是第一第二,另外一个是清控基地搞的。去年毕业时,被省政府评为“山西省十大双创人物”,成为入选的唯一一名90后创业者。
这就是我过去三年多的创业或者工作经历。感受最深的总结是:人的一生都在为认知买单,做的对了也是为认知买单,做的错了当然是为很惨的代价买单。
在2014年之时,在北大在校生创业者中,我们做的最好。2015年的一千多万天使投资和今年的一千多万天使最起码差一倍,1200万可能相当于现在的2400万,所以当时在北大很有影响力,一塔湖图公司在30万北大校友中也是家喻户晓,有一定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
但是在2015经历了烧钱革命,我感受颇深,戴威是ofo小黄车的创始人,2016年直接融了四轮融资,公司从8000万达到了90亿,现在200亿了。还有孙宇晨,也是马云的学生,还有是刘圆圆超级演说家总冠军。还有卖米粉的张天一,写小说写的特别好。五位都是北大90后最有代表的创业者。
我做了三年的实体创业,对于中国的三、四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创业环境了解透了,回到今天的主题我就想,知识付费实际从2015年底萌芽,到2016、2017风口成型之后,2018年实际知识付费的趋势是垂直的细分。前两天艾瑞咨询杨伟庆有一个内部的研讨会,遇见蜻蜓fm的工作人员,他们说流量有瓶颈,我想200亿估值怎么会流量有瓶颈?所以说现在我认为我错过了知识付费的第一波,我们一塔湖图商学院本来有可能从互金教育衍生到区块链教育,延伸到科技金融继续做教育还是有很大可能耕耘出知识付费来,但是当时并没有,所以这是我过去三年最大的一个痛点或者说败笔。
所以说今年三月份和刘秘书长聊,也和原来公司的团队聊,和北大的老师聊,说我做知识付费,要做金融领域,所以当时我认定了两个名词,就是为什么选择金融?人都在强调人生价值,国学是细分,文化也是细分,专业行研报告也是细分,都是知识付费,哪个最能接近一个人的终身价值呢?除了无形资产就是金融配置,如果是一个大学校长可能培养了20万学生,这个学生是无形资产,它量化不了。
另外我们团队搞了三年孵化,但是一直是金融的思维在顶层。所以说从团队和行业细分来讲我认为金融最接近于一个人的终身价值,也符合我过去的创业经验,所以选择金融知识付费。我认为知识付费是最佳的投资之一,逻辑思维老罗2016年开始转型知识付费,因为毕竟得到很多人支持,2015年之前老罗还在卖产品,通过产品来养团队,到2015年底才正式上线有得到app。
知识付费行业成型的逻辑我就讲两条,我们生活在一线城市,过去我们在总结这个行业大家发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知识付费的比例占60%到70%,实际是一个数据规律误区,我还是很客观的来分析,我觉得知识付费最大的用户一定在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的中产或者是准中产,而这部分人他一定不是第一个受众,也不是第一波吃螃蟹的人,数据是有价值的,但是也有误导性的。
我们讲知识付费的核心供给是一线城市的人认知是盈余的,知识多实践少,一线城市学的东西太多了没有太多时间实践,二三四线的中产阶级有时间、有动力,认知盈余贡献给二三四线的中产阶级的需求,他拿了这个东西用于教育家庭和工作都是刚需,让认知盈余的人分享给二三四线的中产阶级。
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复购率不强,得到app可能只有18%不到;二是内容筛选机制和推广体系尚未完成;三是版权和内容同质化严重,这就要求我或者我们团队一开始从顶层设计的时候要锁定,像王璞会长这样的大ip,成为我们的流量入口,甚至更多的专家。当然我们ip事业群有专职的产品经理进行产品体系设计和参与体系的内容的人。
这是一份知识付费产品app简谱,目前没有垂直于金融领域,我相信下半年会有几个垂直于金融的知识付费的平台。从用户画像来看,受众年龄19到25,本科和研究生的年龄,26到35就是青年从业者或创客,刚工作或者刚工作几年有一个需求,当然这个数据未必是准确的,来源于阿里研究院。从城市分布来看目前肯定一线城市多,这个统计是基于历史的。但是我觉得应该很快,因为毕竟13亿人口只有1亿不到的人在北上广深杭,12亿在二三线城市,会前和杨书记我们聊,也提到要让穷人或者中产阶级以下的人的认知提起来,我们在一线城市的人老给我们提认知不实践也不行,未来这个图表和去年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差距。
知识付费今年四个趋势,一个是头部效应,第二个是产品细分,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来规避持续的产生优质内容也会淘汰,第三是从业者的加入会让知识门槛越来越高,可以是一个ip,如果有一个知识付费的平台还是有点难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