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规划案例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上海宝山区顾村镇,顾村镇位于宝山区中西部,东离宝山区政府12公里,南距上海人民广场19公里,是距离上海市中心城区最近的近郊城镇,有与上海老工业基地吴淞工业区和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宝钢毗邻,是上海房地产建设沪北板块宝山新城三大组团中“最适宜居住地区”的绿色园林集团。项目总用地面积4635亩,建筑用地面积2300亩。
二、产业背景
1、国外机器人发展现状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过去十多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景气度较高,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售量达到248000台,同比增长15%,2002-200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8.6%,2009-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复合增长率为23.5%,是过去6年的2.7倍,近几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增速明显加快。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的总销量占全球销量的3/4。
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以色列等国是近年工业机器人技术、标准及市场发展较活跃的地区。工业机器人的主要产销国集中在日本、韩国和德国,这三国的机器人保有量和年度新增量位居全球前列。日本、韩国和德国的机器人密度和保有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据ifr统计,2014年日本每万名工人拥有323台工业机器人,韩国为437台,德国为282台。
2、中国机器人发展现状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2016年中国机器人出货量达9万台,大幅增长27%,创下单一国家记录新高,接近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时2016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700亿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预计到2020年,中国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15万台;到2025年机器人销量将达到26万台。
就国产机器人市场份额来看,2016年中国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市场所占比重为31%,市场规模约为34.1亿美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提出,到2020年国产市场占有率达到50%,2025年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市场规模约为91.5亿美元,2025年将超过200亿美元。
3、上海机器人发展现状
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企业种类多样,相关产业组织和布局基本形成。上海从事机器人相关企业众多,有国际机器人巨头的分公司,有合资公司,有大量从事设计、集成、销售和配套服务的中小型企业,也有本土自主研发机器人整机的企业。
国际产业界的四大机器人巨头:总部在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都将其中国总部或机器人总部设在上海,这四家企业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总共约近80%。目前上海直接从事机器人生产与服务的企业有几十家,近几年成立的较多,遍布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虽然目前上海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但是发展迅速。
如上海沃迪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机器人产量只有50台套,销售收入为3250万元,但是启用新工厂后,计划2014年搬运机器人产量达到1000台套。而成立于1996年的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公司已成为国内教育机器人的领导者。2013年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初始注册资本5000万元,并迅速推出多款机型,受到业界关注。
上海机器人主要生产商
三、项目优势分析
1、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员环境
(1)创新环境良好
上海是全国科技的聚集之地,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纷纷来此地进行生产活动。在上海,国家级、部委级的创新体系达到260多家,其中国家级的机构有119家,虽然它们各自的功能不尽相同,但这些机构都拥有共同的一点——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技术创新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这些机构的存在提升了整个上海市的创新环境。
(2)科研人员充足
人才是基础,生产活动离不开人才,人才的质量决定了生产活动的水平。纵观世界,产业的聚集同时也是人才的聚集。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更需要人才,人才是机器人企业新鲜的血液。上海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所积聚的人才略有不同,在科研大军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相差无几,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7%,这部分人员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能够为项目输送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
上海市科研人员情况
2、政策发展规划的支持
《上海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究开发机构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提出鼓励外商来上海投资,对外商参与重大项目进行鼓励,吸引外资企业的进入,推动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合作,同时要求对做出贡献的外资企业有关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励外资企业人员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
《上海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认为上海是一个地区容量有限、资源有限的城市,同时也是国际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加快转变上海市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上海市《关于开展版权纠纷委托调节工作的意见(试行)》文件中说明上海市开始注重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文件的出台,有效的支持了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的建设,保证了产业园政策环境的稳定。
3、项目区位优势
项目位于宝山区政府城市规划的中心节点上,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上海的外环线、郊环线、沪太路主干道和三条地铁线使顾村连接上海各主要港口、机场、码头的距离均在几十分钟内到达,同时紧邻市级顾村公园,区域整体环境较佳。交通的便利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园的辐射能力变得更加强大。
项目区位图
四、发展定位
1、战略定位
园区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机器人产业园,同时在机器人行业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达到此目标,产业园以“产业化、多样化、高端化、集成化、区域化”为战略定位,最终将产业园建设成机器人服务体系和机器人产业集群。
产业化:企业集中、资源集聚、专业分工,共同完成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多样化: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产业园吸引不同领域的机器人生产商及研发团队入驻进来,生产多样的机器人。
高端化:通过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培育良好的企业环境,以高标准要求企业,使企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集成化:将生产的各个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既吸收了专业分工的效率提升,又实现了整个生产、销售的完整性。
区域化:通过交通和信息技术使17个区县联系在一起,加强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人才流动、优势互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2、产业定位
项目的产业定位为“一主一辅一配套”。“主”:是主要、核心,指的是以产业链为核心建设机器人产业集群;“辅”是辅助,指的是完成相关辅助装备制造基地的建设;“配套”指的是完成相关高端生产性配套服务集群的建设。
(1)核心功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主要包括特种工业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安全防卫机器人等为主的服务机器人研发制造及核心部件的制造和生产、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组装和下游产业的应用研究等。
(2)辅助功能:高端装备制造
主要包括精细的仪器仪表,高端的实验设备,高质量的数控机床,高强度的核心基础零部件等。
(3)配套功能:现代服务业
主要包括科技体验、展示交易、科研教育、机器人技术培训、高端论坛等配套产业。
五、园区功能分区布局
园区的布局遵循“三区两轴一核心”的功能分区布局原则,“三区”包括机器人研发与成果转换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总部经济区。“两轴”指的是东西和南北走向的两条景观轴,其中东西走向的是体现工业生态和谐共融的生态景观,南北走向的是为了打造现代化、多样化的综合性商务轴。“一核”指机器人产业园公共服务核心区。
项目功能布局图
六、项目建设规划
园区开发进度分三期建设: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总建筑面积2300亩。
一期用地面积1200亩,主要建设工业机器人产业园、机器人科技大厦、机器人主题科技公园、研发办公区、上海机器人体验馆、国际五星级酒店等基本建筑,为机器人发展提供科研平台。
二期用地面积600亩,主要建筑服务机器人产业园、上海机器人博物馆、上海机器人研究所、办公楼,为优秀企业的入驻提供条件。
三期用地面积500亩,主要建设机器人创新园、国际机器人展示中心、上海机器人学院、服务公寓和山野主题街区等高档服务集群。
七、运营管理
园区与其他项目相比产业同质化问题严重且园区单位产出低,工业园亟待产业升级与优化,借用机器人行业,提高园区的产量,增大园区单位产出。
目前国际工业机器人主要厂商中国区总部聚集上海,为园区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平台,同时上海有着实力强大的大学作为依托,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有着优秀的人才流入,如何融合资源,最大效率的整合资源,园区的经营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园区经营体制需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让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化,改变整个园区的面貌。在经营体制创新过程中,降低产品同质化,要尽快的凸显产业集群的优势,产生规模效益,必须注重产业链的协调,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得整个产业链条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八、前瞻服务
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深度访问、实地调研及与项目运营主体公司的深度配合,在对园区产业背景、创新环境和人员环境、政策发展规划支持、项目区位优势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项目的战略定位、产业定位、园区功能分区布局、园区建设规划及运营管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