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
常见的睡眠障碍以失眠为主,还包括嗜睡、梦游、睡眠呼吸暂停征等。失眠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早醒、再入睡困难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压力增大,不同人群中失眠都显得普遍,发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失眠的病因复杂,需要科学而专业治疗,因为普遍对失眠的误解和认识不足,许多人在出现失眠后因为简单处理,而导致失眠长期化,社会上滥用安定、滥用酒精现象突出,严重危害了身体心理健康,影响正常的生活。
长期失眠意味着健康出现问题
“睡眠、饮食、运动”被称为人体健康水平的三大标志。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睡眠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促进生长发育。睡眠可以帮助人们调整神经功能、修复脑细胞,保障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精力。良好的睡眠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保持正常的人体新陈代谢,达到防病祛病的效果。患睡眠障碍的人往往白天疲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反应力下降等脑功能消弱,还会引起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长期失眠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人体生长发育受阻、内分泌及代谢等人体功能紊乱,会导致胃肠紊乱、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产生。
失眠一类疾病。经常失眠者要意识到,失眠可能是身体出问题的信号,如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神经疾病等。绝大部分的失眠是心理疾病的症状,70-80的心理疾病患者存在失眠,50失眠患者共患有精神障碍。
失眠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心理状态决定睡眠质量,至少80的失眠与心理因素有关。对于压力大、心理负担大的人来说,长期的紧张、焦虑、压抑,会导致脑神经功能的紊乱,脑神经递质发生变化,从而出现睡眠障碍。尤其对于存在内化性、焦虑特性、完美主义等神经质性格特征和健康意识过强的人群,存在高度的不良暗示性、对失眠的恐惧心理、不良的心理状态,容易导致慢性失眠,一些人因为不良的睡眠习惯、行为也容易让失眠现象固化下来。失眠往往与焦虑、抑郁情绪相伴,它们之间互为影响,恶性循环。
案例:刘女士,30岁,在离异后心理压力大,刚开始时偶尔失眠,没有在意。半年后失眠频繁,并且每晚最多睡3个小时,白天精神不振、心不在焉,体力不支,上班受影响。后来发展到有时整晚不眠,胡思乱想,大脑不能控制,烦躁不安,一到晚上就紧张害怕,担心又睡不着。自行尝试过服用保健品、睡前听音乐、跑步锻炼等,喝中药调整也未见好转,因为怕药物对身体的影响,一直不敢到医院就诊。
失眠的原因复杂,可能是脑部产生睡眠的部位发生异常,导致睡眠的结构和进程出现紊乱,也与神经递质的失调有关。失眠与个体的易感素质(个性、性别、年龄、遗传)有关,也与外在因素(如生活状态、环境)有关,与躯体疾病有关。失眠的相关因素包括:急性应激、药物、心理状态、精神疾病、躯体疾病等。另外,噪音大、炎热等环境因素,睡前饮食过饱、过度运动等因素会导致入睡困难,正常人在强烈的心理刺激下可导致短期失眠。
失眠是常见的临床主诉,也是精神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合并症和促发因素,综合医院门诊中的失眠就诊者大多是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单纯的失眠症较少。失眠既是精神疾病的重要诱因,也是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表现,几乎所有的精神疾病都伴有睡眠障碍,大部分心理疾病存在睡眠问题。
如何对待失眠?
对于短期失眠者,要做到不过分关注,避免失眠导致的心理压力,可临时服用安眠药,同时调整好心理状态。
对于长期失眠者,首先,要保持心情舒畅,通过情感宣泄、休闲等活动来保持身心放松,避免和及时排除不良的心理持续影响。其次,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定时起居,合理饮食,避免睡前运动、过饱,忌饮茶、咖啡等易兴奋物质。另外,避免不良睡眠习惯,如睡前思考问题、提前上床等睡眠、借酒催眠。对于一些健康意识过强的人群,要合理认识睡眠的危害,适当降低期望,避免过度关注睡眠质量。
单纯的失眠症较少,绝大多数失眠的最终是精神或心理疾病,而心理因素、自我不良心理状态不容易被人们所觉察和接受,长期失眠的人应该到心理科或失眠专科就诊,明确病情,系统治疗,必要的心理行为干预,不要误信保健品的功效,不要滥服安眠药。
(市二医院心理科主任甘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