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人的节日,这一天举国上下都在欢庆这个隆重的节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今天跟我来一起看看我们本地的习俗。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以后各家各户开始备年货,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但有自己独有的热闹,呼朋唤友一起去赶集,可以去闻喜,东镇,河底,裴社,后宫,凹底等等,而且每个集的时间都不一样。
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爷上天。
除夕夜——接灶爷(安神)
正月初一 ——敬神
正月初五 ——接财神
正月初一一家团聚,初二回娘家,初三到初七八去亲戚家,带上大馒头,牛奶等礼品,每家轮流转。
正月十五,元宵节。
赶集,备年货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开始煮麻花,邻里互相帮忙,今天去你家,明天来我家。
枣花馍,正月初一用来给上一年结婚的家里拿,叫上朋友,数数今年有几家结婚的,然后挨家走,等新媳妇走完娘家后,再给拿枣花馍的回礼。
贴门神,每年必不可少的,据说,在每年年末时将旧门神撕下,换上新门神,便能够驱除这一年留下的霉运,而新门神立于门户之上,能够驱邪避鬼,镇宅纳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门神有武门神跟文门神之分。
贴门神
贴好的门神
贴春联。
贴春联。
贴好的春联,福字替代了门神,福倒,寓意福到。
贴好的春联,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文门神吧,现在见过更多的是武门神。
信教之家。
贴福字。
贴好的福字,现在解释为幸福,以前则是指福气,福运的意思。
枣山——供奉土地爷用的。
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馄饨,看联欢晚会,有的喜欢捏成小鱼,有的喜欢包成饺子。
捏好的小鱼。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总喜欢在馄饨里面包上硬币,谁吃的多,谁就有福,那个时候总喜欢盛饭的时候捡鼓鼓的舀,你家还包硬币吗?
正月初一,拜大年,给晚辈发压岁钱,只记得那个时候的我们才一块、两块钱压岁钱。
挂灯笼,也是传统文化之一,各个村庄街道随处可见。
正月初一,各村村委会开始举办各种娱乐活动,广场舞、拔河、猜谜语等,拍摄于裴社乡南店头村春节联欢会。
扇子舞。
挽起袖子大家使劲拉(拔河比赛)
穿梭在几个村子之间,看到有的家里没贴春联、门神,有的是贴春联,没贴门神,为此采访了很多人,年轻点的表示门神无所谓,贴不贴都行,而老一辈则表示中国传统不能丢,必须贴,在我们崇洋媚外的今天是否考虑到在未来的某一天,孩子们会问:“爸爸妈妈,春联是什么?什么是门神”。那个时候我们又该拿什么去回答孩子的提问。对于即将丢失的传统习俗,你怎么看?
还有很多本地风俗没有归纳,如有不到之处欢迎指正。
在外打拼的你有多久没回家了?是否还记得家乡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