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发生于青壮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与劳损和外伤有关。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痛。在全身23个椎间盘中,发生于下腰椎(腰4与腰5之间及腰5骶1之间)的椎间盘突出占全部突出的90%,为什么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椎呢?
椎间盘的外形像一个圆盘,位于相邻的两个脊椎骨之间,由3部分组成,位于四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纤维环;位于上下缘,由椎骨的软骨构成的软骨板;位于中央,由胶冻样的组织构成的髓核。在脊柱活动时,起到协调活动、缓冲振荡、保护脊髓和大脑等作用。
椎间盘突出之所以好发于下腰部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下腰部是腰部活动的受力点,容易产生疲劳。骶椎相对不动,而腰椎的活动度较大,在两者交界的部位最易出现损伤。
其次,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中的水分产生了变化。髓核是一种半流动胶冻样物质,80%为水分。20岁以前,随着年龄增加,髓核中的水分逐渐增加,弹性变大;2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加,水分反而减少,弹性亦随之降低。
腰椎间盘突出是内、外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原因如下:
1.腰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腰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因其缺血缺氧,故修复能力较差,尤其是出现退变后,更是难以修复;另外,腰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而且腰椎后纵韧带从腰1 至腰5 由宽变窄,在腰5-骶1椎间隙处,宽度显着减少,约为腰处宽度的1/2,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因而此处腰椎间盘纤维环更容易损坏破裂。
2.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正常情况下,腰椎间盘长期承受体重压迫,加上腰部活动频繁,故更易造成椎间盘较大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椎间盘,从而产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本身脱水、变形),随年龄的增长其程度越来越大。
3.外力作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许多人出现长期腰部用力当、用力过度、长期震动、姿势或体位不正确等情况,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害,日积月累,作用于腰椎间盘,会加快其退变速度。
腰椎间盘突出发生的诱因有以下几类:
(1)最常见诱因:闪腰,腰部突然的负重,腰部暴力扭转;
(2)不正确的腰部姿势或过度的腰部活动: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弯腰系鞋带等,特别是弯腰负重劳动更加容易诱发已退变的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的突出压迫神经;
(3)腰部受寒与受湿:这时局部小血管收缩,腰背肌持续痉挛,腰椎间隙内压力持续增高,导致相应节段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持续增加,容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是因为椎间盘变性、破裂后髓核突向后方或突到椎管内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者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病症。
一般来说,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腰痛、下肢痛:绝大多数的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腰背部钝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疼痛多发于下腰椎(最下面的两个部位,即腰4和腰5之间和腰5和骶1之间),受牵连的主要是坐骨神经,疼痛的部位往往都是从腰部开始,沿着坐骨神经的行走方向逐渐向下延伸。从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或小腿后侧)-足背(或者足底)-脚趾背侧(或者脚趾掌侧)。
(2)肢体发麻、发冷:在椎间盘压迫到腰部的神经,并牵涉到下肢时,患者自己可以感觉到下肢出现发麻、发冷。
(3)间歇性跛行:腰椎间盘突出后位于椎管之内,占据了椎管一定的空间,使得椎管对脊髓或者神经根产生了一定的压迫,尤其在患者站立或者行走的时候明显(患者在行走一段时间后,出现腰痛或下肢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症状又有所缓解。有的患者在发病的一开始,徒步行走500米后就感到腰痛和下肢疼痛,经过休息或者下蹲片刻后疼痛缓解或者消失,又可以继续行走,但是,一会儿之后又出现了腰痛和下肢疼痛,需要再次休息,如此反复,症状越来越重。
腰椎间盘问题 找益善正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