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野鸡大学”见光死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44个中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的1万余所正规院校名单。教育部提醒,出国留学一定要擦亮双眼选择正规学校,别被“野鸡大学”忽悠了。
上世纪,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带我们见识了“克莱顿大学”的假文凭;世易时移,几年前唐骏先生的光环退下,带我们看清了“西太平洋大学”的真身。数据显示,中国留学人员呈现加速回国的态势,1978年至2012年我国留学回国人数累计为109.13万人,2009年回国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近五年来回国人数达到80万人,接近前30年的3倍。这么多人“镀金”归来,出现一些“克莱顿大学”的文凭,从概率上讲并不是怪事。
教育部公布了海外正规院校“白名单”,其实,早在2010年,媒体就曝光了全球1500多所海外“野鸡大学”。2012年8月,美国有关部门也公布了全球“野鸡大学”名单,其中一半以上“野鸡大学”在美国。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引用美国大学的统计数据称,美国“野鸡大学”每年授予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并称“中国是最大的受害国”,这些“文凭工厂”早已形成了产业化经营。问题是,对于很多冲着假洋文凭急功近利而去的中国人来说,这是受害,还是受益呢?
“野鸡大学”文凭被一次次打假,但“野鸡大学”从来不愁在中国找到下一拨生源,这恐怕不能简单归咎于信息不对称。一者,如今海外高校信息核对路径多元,只要肯动手动脑,不愁辨不出真伪;二者,不用去海外求学,靠中文考试就能“买”到洋文凭,一些中国人恐怕要被如此顺畅的求学历程笑醒。
客观而言,“学历高消费”是逼人去“野鸡大学”进修的根源之一,在海外“野鸡大学”的消费群体中,中国的一些商贾名流、政府官员、高校人员、国企管理者是热情的“买家”,他们与“野鸡大学”之间是共生的利益关系。从这个角度说,只要不辨真伪的洋文凭仍然是“硬通货”,曝光一批之后,还会有新的“野鸡大学”来满足勃兴的“刚需”。
来源:嘉兴日报

这公布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变向广告呢?如果没有这么多野鸡大学,那么多中国的孩子到国外读什么啊?你以为国外正规大学都特么的那么好进去的?反正中国现在钱多的人多的是,送孩子出去就是镀金长经验,至于文凭的真假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