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如何不缺位(下)

行业专家在工地上开展监管服务,反馈信息会记入智慧监管平台。■通讯员 沈鑫 摄
■记者 钱海飞 通讯员 沈鑫
本报讯 “‘最多跑一次’改革放开了投资项目的前道关口,后道监管有没有及时跟进,是否存在监管缺位,我们登录平台就能一目了然。”近日,当记者来到市发改局,事中事后监管科工作人员演示了起来。打开电脑轻轻一点,只见系统内各个企业投资项目的细节渐渐被放大,拨地定桩、开工交底、质量安全检查……从开工到投产的各个环节历历在目,更能清晰地看到每个部门是否对项目进行了监管以及监管的内容。
在这个名为“海宁市智慧监管平台”上,可以查询到每一个企业投资项目的项目监管情况,而这正是我市积极探索“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结出的硕果——作为嘉兴市首个企业投资项目事中事后智慧监管系统,该平台目前已正式上线运行。
此前,对于每年众多的企业投资项目,涉审部门有各自的审批管理系统,数据结构庞大。在项目完成审批后的建设过程中,经信、环保、住建、消防等其他涉审部门也都有各自监管的内容、重点环节、监管频次。这些部门是否有及时跟进监管、是否有监管到位,如何把信息“串”起来,让数据“活”起来?
为此,我市积极将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应用到事中事后监管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推广、试行、完善、总结后,市发改局进一步厘清了审批项目需要监管的内容,优化监管时间,探索实现企业项目监管内容推送及时、推送到位,部门将承办后的监管信息上传到一体化平台,监管到位情况便清晰可见。
事中事后监管科工作人员指着智慧监管系统里一个项目界面对记者说,以这个项目为例,当时国土部门到项目现场进行了检查和监管,发现该项目由于围墙超出用地红线和涉河距离不符合相关管理规定,未能完成验收,国土部门及时将信息录入了系统。信息上报后,发改部门牵头组织了经信、国土、住建、水利、环保、安监、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对该企业进行了实地监管服务。很快,企业对其项目涉及的围墙进行了整改,退回到用地审批红线内,涉河距离也达到了标准,最终达到了土地验收标准。
记者了解到,智慧监管平台运行以来,属地监管部门通过该系统上报项目进度,市级涉审职能部门利用该系统实时开展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服务,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则责令企业做好整改、属地做好监督,成功实现全市企业投资项目的“全程监管”和“留痕监管”。截至目前,该系统已覆盖14个镇(街道、平台)和11个监管职能部门,涵盖监管事项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