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山再记(上下篇)


弁山再记(上)
忍冬
“物是人非旧,堂空语不应”。
叶梦得,字少蕴,宋代乌程人氏,登第入仕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等官职,是介于宋室南渡前后的著名词人,晚年退隐于今杨家埠境内的弁阳坞营造别馆“石林精舎”。叶公以藏书啸咏自娱,有《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传世。其盖棺不久园林遂废,后来,南宋诗人袁说友流寓湖州时,曾造访断壁藤挂,蒿草封径的叶氏废园,写下这感叹岁月无情的“卞山石林”诗。自古园囿易毁而津梁久存,皆因园“私”而桥“公”。
西苕溪流经湖州境内,于杨家埠的塘口镇忽拐大弯,这里耸立着清光绪年间重修的通济古桥,拱券极高,鲤跃龙门;石狮望柱,桥联成对。“南北驾灵鼍弁岭毘连诸山,东西参画鷁苕溪汇合泗溪”。高桥扼泗安塘入西苕溪要冲,昔泗安班轮可溯长兴林城拜大云寺。
登临桥巅俯仰,老街傍龙溪而卧,西塞遥苍弁而望。天目山余脉依势随行,东南为平原,西北系丘陵,杨家埠起伏的山地间分布着无数的坟茔,尤以先秦至六朝古墓群的数量居全省之首。被整体搬运到省博新馆落户的“五子墩砖室墓”,就是东晋望族丘氏之家族墓。
杨家埠于上世纪中叶由坟场转变为热土,钢铁厂、化肥厂、制丝厂、十六局、地质队、敢山煤矿、建设兵团、人造板厂……“湖钢”更是藏龙卧虎,出过谭其蔚、徐瑞祥、王仲尧等文艺骨干,而当年在霅水桥村插队的知青们,今已是如鱼得水的文坛健将。我对杨家埠的印象,除了风水流转的阴宅地,就是热火朝天的工业区,但都来自于传说而从未走近过,记得“湖钢”改制后被处理的旧书,曾流散到府庙古董铺,都是些令人心动的书画类图集,而我对三天门的神往,恰是源于友人相赠的一块“万岁”古甓。
1971年,杨家埠创办“五七学校”,后改名“湖州六中”。阳光灿烂,激情满怀,学生们都是在校园不断扩建之中读书和生活,有的搬运过汉瓦晋砖,有的亲睹过古墓发掘,感叹如此厚重的中学,湖州也是独此一家,可以说从六中出来的师生都是见过世面的。
2011年秋,“南太湖人文”的群友“维特”,从武当山旅游回来后,对湖州“三天门”地名的来历忽感兴趣,于是,他就在群里发起“六中校友寻旧地”的活动。一而再再而三,很快“三天门、弁阳坞、石林精舎、叶梦得”就成了群友们聊天的中心话题。看地图,读诗文,找古迹,采野果,网上策划,假日活动,众群友分期分批到三天门“上山下乡”。
1982年版《湖州市地名志》载:“古有庙分上天门、中天门、下天门,合称三天门”。天门是道教中的天庭,登天门就是指修行之路,古有佑圣宫在弁山南麓,久废。我们从劳改农场开车进去,就到了驾校的旧训练场,这一带将开发为药业园区,一路所见都是挖掘机在捣碎太湖石山平整出园区地块。1997年5月,在西侧的山坡上,市博物馆曾发掘过一座砖室石盖的宋墓,出土的一组金首饰,去年入展台北故宫的“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

弁山再记(下)
忍冬
南宋范成大遍历五省著笔记《骖鸾录》,其中游弁阳坞石林精舎道:“过大岭,乃至石林,则栋宇已倾颓,西廊尽拆去,今畦菜矣”。清人杨凤苞《大小琳珑山记》云:“楫棹抵石林,宋叶少蕴之故居也。旧有怡云庵、涵空桥,今皆圮”。民国叶恭绰《卞山访石林公墓记》述:“至半山见石华表,仅一存,翁仲存项以下,石马石羊石虎六,而多损”。今人网聊:“青葱岁月的记忆总是美好的。怀念六中的足球场、整洁宽敞的十六局大院、桃园后面的断头石马、劳改支队的竹林、探险的防空洞、高高的南云峰”。可见“石林叶氏园”并非毁于一旦,从南宋到当下,虽说代代都“物是人非”,但群友在弁阳坞里的寻访还是大有所获。
我们来到地图所标“上天门”处,是成立于1970年的“建设兵团”属地,竹林、溪沟、水井、营房,都还是旧时景。在山脚处孤立着单个古亭石柱,这是此地唯一未被移动过的古物,亭柱面北有莲花纹字堂,内刻“信士钱薇芳”的捐助留名。攀坡而上,旁及大坑,灌莽丛棘中仰卧着“翁仲存项以下”之持剑武将的残躯,用材为紫色武康石。庙址南坡前有水井一口,还有蛮石垒壁的大池塘,倒映着四周婆娑的树影,似为“碧琳”之景。
弁山之南多小山坳,属建造寺观的佳绝处,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清乾隆《湖州府志》的地图上,自东而西标有积善、资福、圆证、多宝这四座寺庙,其中,积善寺系皇帝赐封的叶家坟祠,北宋叶青臣是叶氏祖上,墓地就在“石林精舎”之北,范成大所记“旌善寺”即含皇家褒奖之意。叶梦得自朝堂归隐,在此营精舍“守先陇”,故先有墓而后造园。
想象当年“建设兵团”初创时的情景,可能与叶恭绰1928年时所见相近,翁仲失首,神兽残破,茅草荒冢,碑石横斜。兵团战士们平整土地,因陋就简,将散落的旧石材收集起来垒作房基,盖成红瓦大平房。我们在墙基石里偶然发现太湖石碑,阴刻“积善堂上普同灵骨塔”之楷书及“仝建”款识,另有一华表被用作阶沿石,以此推断,叶恭绰所记“宋刑部侍郎叶造玄”、“宋吴兴太守叶廷瑞”、“宋秘阁修撰叶君式”、“宋司封郎中叶中筠”,以及清康熙年间重立“宋太师石林叶公”的这些墓碑,都有可能掩藏于那些旧营房的墙基下,而我们苦苦寻觅的“溪边断头石马”,据当地修路的村民说,日前已被他们埋进路基啦!
弁阳坞前“西岩踞熊虎,东岩峙屏案”。久负盛名的大琳珑山,就在王母山后的青龙山到松鼠岭之间,旧有归云洞,多名士题刻,惜被今人开矿所毁,后变垃圾填埋场。这一带的山体均为太湖石质,攀爬于周边石矿的断壁残崖间,似乎还能领略大琳珑山的余韵。随着生物药业园区的崛起,弁阳坞将再无风雅可寻。曲终情未了,壬辰夏月再记。
《湖州日报》2012。7。1。

劳改农场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