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能打硬仗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出海企业至少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提供合理的回报
从岗位技能上来说,海外业务岗位要求复合型的人才;从业务拓展难度上来说,在国外开疆拓土的难度高于国内同样的岗位;从个人付出来说,长期在海外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家庭牺牲。以外籍人士崇尚 work&life balance的眼光来看,中国员工动辄离家几个月甚至一年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更不用说某些特定国家的安全形势极为严峻,一些海外员工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015年11月,中铁建国际集团总经理周天想等三名员工在马里恐怖袭击中不幸遇难。2018年2月,中远海运驻巴基斯坦卡拉奇总经理陈嘱在恐怖袭击中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中国企业目前正在大力拓展的“一带一路”国家恰好也是安全环境最为复杂的区域。
综合考虑各种以上种种因素,对从事海外业务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回报合情合理。一般而言,驻外人员的基本收入(不包括差旅补贴)高于国内同等岗位20%-3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在海外差旅补贴政策的制定上,不仅要考虑目的国的物价指数,也要考虑当地的安全环境。
2)尽力解决驻外人员的后顾之忧
外派人员是国际化企业的骨干力量,但由于距离遥远沟通不畅,普遍存在着人员流失率高和家庭矛盾突出的问题。企业至少可以从两方面为驻外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一是建立定期轮岗、前后对调的外派管理机制。一方面能缓解外派人员的工作和家庭压力,一方面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培养海外业务人才。同时要设计好外派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使得外派人员在海外工作一定时间以后,回到国内后有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
在内部人员提拔上,优先考虑在长期坚持海外一线并取得了优秀业绩的人才,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关键人才流失,也能够加深企业内部的国际化程度。
二是主动关心、关怀驻外人员的家庭问题,伸出温暖的双手提供援助和支持。这样的暖心之举能够得到外派人员和家属的强烈共鸣,强化组织与外派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激励外派员工以更大的工作投入为企业带来回报。
3)提供全面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领先的中国出海企业高度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建立了完备的国际业务人员培养体系。
笔者曾深度参与过中车集团、中国五矿、华润电力、北汽集团、清华同方威视等优秀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
中车集团株洲所“全球鹰”国际化能力提升项目
这些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在培训对象上,涵盖了“百战归来再读书”的沙场老兵、初出茅庐的基层人员、后备人才队伍,以及外籍员工;在岗位职能上,包括了一线市场开发人员、后台业务支持人员、以及总部财务、运营等关键职能部门;从课程安排上,在“国际化战略制定”、“海外运营管理”、“海外市场开发”、“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谈判”、“海外并购整合实战”、“海外财务管理”、“海外安全管理”等各领域都有极富实战性和针对性的课程安排。
这些优秀企业的实践证明,为国际业务团队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不仅能够让员工们信心满满地走向海外工作岗位,同时大幅提高了员工满意度,更让宝贵的人力资源投资在最关键的领域得到最佳回报。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培育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培育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
中国企业的出海大潮风起云涌,已经有若干经过海外历练的精英人士走上大型企业的最高领导岗位,他们麾下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速度和深度也明显超过同行企业。
国机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横跨工业装备和工程承包两大板块的企业集团,任洪斌董事长在职业生涯早期就曾经担任驻孟加拉总代表,具备宽广的全球化视野和丰富的海外一线实战经验。在底蕴深厚的海外业务基础之上,近期,国机集团提出“再造海外新国机”的宏伟愿景,旗下cmec、中工国际、国机重工、国机重装、苏美达、中国中元等骨干企业积极开展二次创业,再度出海,百舸争流。
国机集团旗下的中工国际开发的中白工业园
中国交建的掌舵人刘起涛董事长、陈奋健总经理都有海外一线工作的经历,全球视野开阔,深谙海外市场规则,这也难怪中国交建的海外业务风生水起,已成中国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中国交建负责设计、开发、建设的港珠澳大桥
我们期待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事业之中,我们更加期待越来越多具有国际化实战经验、德才兼备、内外兼修的精英人才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带领中国企业迈向全球化的新征程。
作者简介:黄兆华
国际化业务实战专家
前广西柳工国际业务总经理,欧洲、北美、拉美公司董事长
曾经领导广西柳工收购波兰hsw公司的全球业务整合
10年国际业务、海外并购及整合实战经验
足迹遍布全球40余个国家
现担任多家知名企业国际化战略顾问
著有《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
《柳工出海-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探索》
在京东、亚马逊、当当等各大电商均有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