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2017年审计工作报告今天出炉,首次公布了成都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围绕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审计成为报告中的最大亮点。通过运用新技术手段,我省审计工作覆盖社会、经济等领域 ,实现了审计职能的转型。
新突破 首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审计
今天下午,省审计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四川省2017年审计工作报告进行解读。该报告反映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全省审计工作的总体情况,包括对2016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扶贫资金、政府投资、资源环境、重点民生资金项目及国有企业的审计情况。其报告一大亮点是首次披露了对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的审计调查结果。
审计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以来,成都市累计投入10.37亿元专项资金,安排实施114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取得初步成效。而这一效果的背后,离不开审计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督。
今年4月,省审计厅在首次对成都市政府进行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审计中发现,按要求,成都中心城区在去年年底前,应实现建设工地扬尘在线监测全覆盖,然而,审计发现,一些工地并未及时安装该设备。
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责任单位成都市建委立即行动起来,要求未安装扬尘在线监测设备的建设工地迅速整改。
除了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审计,过去一年,我省审计部门还对全省水污染防治资金进行了重点审计,同时,围绕沙化治理、土地整治、森林保护等方面拓展资源环境审计范围。
新技术 破解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难题
在扩大审计面的同时,我省审计部门还在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今年4月,省审计厅与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服务平台。平台将依托测绘局提供的土地、水体、矿产等自然资源相关数据,进行审计分析,查找疑点,为审计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不仅可以查找疑点,由于该系统采用了gps和遥感技术,一些之前人工无法到达的区域现在也可以进行数据收集,提高了审计的精准度。
从过去的翻账簿、查资金,到现在对大气污染防治等资源环境的调查管理;从算盘核账,到使用大数据分析;从对资金及效益的监督,到对项目落地、简政放权、风险防范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工作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着更大作用。
《四川观察》编辑: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