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关注我。
近日,不断有网友发来信息,希望小编分析一下广西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并特别希望这两个西部兄弟能互相pk一下,因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两个省区将来谁更牛一些。
啊哈!各位网友兄弟,如果不是你们特别要求,我真不忍心拿贵州与俺大广西比。
不管哪方面,广西都比贵州好。广西东北的桂林和柳州是国家工业和旅游重镇,贺州是世界长寿市。南部沿海如北海,防城港等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开放区和港口,北流是中国的荔枝之乡。中部以南宁为首的城市经济发展都比贵州强多了。其北部金城江(河池)是中国的有色金属之都。西北部如百色较弱,但是重要的红色老区,发展倍受国家重视。而且,广西地理位置,气候,生态都很好。有三季稻谷,四季玉米,森林覆盖`防护极好,水资源极丰富。广西是西部最发达的省份。而贵州山高气寒,地理复杂,出产不足,是中国前五位的两欠省份。
先天条件这么好,咋好意思和穷兄弟贵州比呢!
再说,就感情来讲,广西与贵州,一直是山水比邻、友好共赢的一对西部地区好兄弟,相互对比真不忍心,兄弟之间怎么能随便比谁牛谁不牛呢?
但要比比这几年谁长得更快、长得更好,确实是可以比一比的,兄弟们之间常比一比也好互相借鉴嘛!不能算是pk。
既然要比,咱就得先从眼前的说起
小编从春节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全国各地的2018年的两会了,尤其是注重其中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
作为十九大后的首次省级地方两会,各地政府一把手纷纷亮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键时期后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
如同往年一样,gdp仍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下面,请看各地的gdp情况:
通过这个gdp情况统计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地公布的2017年gdp数据显示出了不一样的区域发展格局。
这一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呈现回暖态势,中部资源大省新旧动能转换雏形显现加速崛起,东部沿海地区在减速换挡间新动能不断增强,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水平和层次有效提升。
在这组数据中,我们看到一个非常耀眼的明星,他叫贵州。
贵州,在2016、2017两年中,gdp增速均保持10%以上,而广西的gdp增速,则保持在7.3%。
ok,在增速上,我们广西弱于小兄弟贵州啊。
当然,你也许会说,gdp的统计存在很多难以科学精确的地方,而相对于gdp,财政收入的统计就要准确科学很多,因为那是真金白银啊!
不进入财库,说得再多也是涂抹。
因此,有专家发明了一种方法,用财政收入去衡量经济发展。
那你可能说了,财政收入,各省区底子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啊!
别急,专家很聪明,计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样算起来就可以比含金量了。
请看:
贵州:2017年gdp13541亿(全国25),财政收入1614亿(全国2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1.9%。
广西:2017年gdp20396亿(全国17),财政收入1615亿(全国22),财政收入占gdp比重7.9%。
从数据看,广西的gdp远高于贵州,是贵州的1.5倍以上。然而,财政收入却几乎和贵州一样,才多出一亿元。那么,含金量就远低于贵州了,贵州的是11.9%,广西的是7.9%,这含金量低的还不少。
再比比上市企业吧!
(广西的总量多,但总市值远不及贵州,增速更不及)
大家都知道,上市与否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而上市公司的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
2017年,沪深两市共新增438家上市公司,占全球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的30%,其中全年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省区是广东省,达到了惊人的98家。而广东省累积拥有上市公司568家,同样排名全国第一,而上市公司总市值的冠军宝座则被北京夺得。
下面来看一下2017年各省市自治区a股市场新增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总数的地区榜单。
从中找出广西和贵州。
广西,上市公司总数36家,贵州上市公司总数27家。
哇!我们终于胜了小兄弟!!!!啊哈哈哈!
别——别——别慌,咋回事?有些地方不对啊!2017年新增上市公司,贵州4家,广西0家!
哦!我的老天爷啊(不能叫上帝my god,要宣传一下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必须叫老天爷)
笑到一半,下巴抽筋了。
当看到总市值,就更抽筋了。广西3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是3802亿元。但贵州2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则是11307亿元。
贵州的上市企业总数虽然比广西少,但增速快啊!而且,个头大,总市值是广西的三倍多。
再比比交通吧!
我们广西虽然也很山,也比起贵州来,优势就明显多了。在贵州面前,我们简直就是平原。
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广西处于被称为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两广丘陵的西部,南边朝向北部湾。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因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盆地状,素有“广西盆地”之称。位于自治区东南部的贵港市拥有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
因此,人们形容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也就是说,很久以来,贵州天气不好,地势不好,人穷。
小编窃笑,比交通,必然pk贵州。
于是,小编掏出手机,上卫星图,先坐上卫星看广西:
先看咱大广西的。
浪的个浪,美的个美!咱大广西的交通路网密集,真是帅啊!
我理了理自己的小背头,很是得意。
我又找出媒体的报道,就更得意了。请看——
然而,当我看到贵州的交通卫星图。请看下面——
咋回事,同样的卫星图比例尺,他们的交通线咋比咱们的粗?为什么啊?难道是我搞错了。
我又细致看看,嗯哼,的确没有错。就是贵州。
这路网一摆开,真让我汗颜啊!
但我心里还是不服气,你路比我们的粗,我们的总得比你长吧!于是,我赶紧查找数据,还真找到了高速有关的数据图,对比如下。
上图——
看这个图是不是有点揪心?
2000年,我们大广西高速通达15哥县区,贵州才两个,我们的高速历程是785,贵州只有25公里。
然而,到了2015年,贵州88个县区全部通达,总里程达5128公里。而广西呢?4288公里,还有21个县区没有通高速。
15年,贵州超越了广西。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贵州这位小兄弟了不起!跑得快啊!牛啊!
那么,贵州如此快速奔跑,让咱大广西另眼相看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还真值得我们思考。
你要知道,曾经,咱广西的兄弟在贵州的兄弟面前可真有点托大啊!与贵州比起来,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有优越感的,犹如广东的老大哥看我们。
那时候,关于贵州,是这样的故事——
1982年,一个港澳青年访问团来到贵州后,时常从背后观察贵州人,因为他们听说贵州是蛮夷之地,有些人还长着尾巴。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这是千年来贵州给世人留下的最大印象。然而最可怕的是,贵州在大多数人眼里没有存在感:提起贵州,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贵州是在四川?”、“贵州是在贵阳?”、“贵州挨着缅甸?”、“遵义我知道!原来遵义是在贵州啊?!”
当历史的车轮前行到21世纪的头10年,贵州继续手握全国最穷省名片。
人均gdp和其他省市区的差距达到建国以来最大值。
年轻人口开始大量流失,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贵州有17%的户籍人口常住在省外,流失比重全国之最。
和兄弟省市比起来,贵州是羸弱的:
西面的云南,6车道高速路连通昆明大理丽江,子弹头列车往来于昆明石林,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而贵州的大动脉贵遵线还是两车道为主。
北面的川渝,千年西南霸主,高楼大厦摩肩接踵,国际机场川流不息。
东面的湖南,湘江边上,三一中联双子星座,湖南卫视闪耀光芒。
南面的广西,携东盟自贸区之威,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热土。
交通仍然让人绝望,2006年,贵州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只有云南、四川、广西、湖南的各一半左右。
和周边省会相比,贵阳规模小、人口少、面貌差、产业弱,连贵州人自己也对贵阳缺乏信心,优秀人才不甘心屈居于这座“小城市”。
2010年六普数据,1/6的贵州人常住省外,流失比例全国第一
在21世纪的头几年里,对于贵州人民而言,自己的家乡无疑是让人失望的。不仅看数据,其实每个贵州人心里也有一杆秤——那时的贵州人民,“出省”是一种普遍的梦想。因为哪怕是堂堂省会,相比起发达地区的普通中小城市而言,差距也是全方位的。那些成绩优异、考上外省知名大学的贵州学生们,毕业时最次也只考虑重庆和成都,只有走投无路了才看看贵阳的岗位。
贵州、贵阳,省名+市名里的两个“贵”字,长期以来,对于百姓而言已经沦为一种调侃——“除了物价贵,什么都不行”。
千年之前,贵州只是通往云南边疆重镇的过路通道。
千年以来,贵州人民早已习惯了头上这顶穷酸的帽子。
改革开放进行到第二十个年头的时候,贵州和外面的差距反而拉开得更大。
贵州真的没有希望了?贵州人民只能“出省”才能获得好发展?
对于这样的疑问,任何一位贵州人站在十年前的历史窗口上,可能其回答都不会太乐观。
然而,让人感到十分意外的是,当21世纪的第2个十年到来后,命运又给这块失望之地点亮了一盏明灯。在短短数年时间里,贵州以贵州人也没反应过来的速度,在千年历史上,第一次站在潮头,从给祖国拖后腿变为了中国经济新的增长高地:
经济增速全国第一。
成功甩掉“最穷省”的帽子,大踏步向全国平均水平迈进。
贵阳、遵义等城市的经济总量排名提升速度全国之最。
高速公路里程跃居全国第8,西部地区仅次于四川,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
省会贵阳摇身一变成为西南地区高铁枢纽。
成功承接珠三角制造业,人口流失开始刹车。
旅游收入全国第7,西部地区仅次于四川——“避暑天堂、爽爽贵阳“成为全国响亮的旅游品牌。
“生态文明论坛“、”数博会 “、”大数据“等成为贵州的新名片,贵州的形象大为提振,人才开始愿意留在贵州、愿意来到贵州、愿意在贵州创业。
2016年的贵州,已经甩掉“全国最穷”
人均gdp由2006年全国平均的 36.7% 提升至2016年的 61.8%
2000-2010年,贵州人口的出生速度赶不上流失速度
2012年后,常住人口回升,人口流失开始刹车
2010年,贵阳市gdp全国第101位,2016年提升至第64位。
2010年,遵义市gdp全国第132位,2016年提升至第86位。
2010年,贵州高速公路里程全国第22位,2016年提升至第8位。
2010年,贵州旅游收入全国第14位,2016年提升至第7位。
习惯于各种数据全国倒数,习惯于不为外人所知的贵州,在过去几年里,竟然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外人对贵州的印象,在银牛角、瀑布、美酒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立体的维度。
世界最高的北盘江大桥
黎平侗寨5g网络直播
全球最大fast射电望远镜
生态贵阳、贵州大数据
聚集现代经济要素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初具规模的现代交通设施,紧跟潮流的后工业时代前沿产业,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已不是新鲜事物。然而当这一切汇集在传统意义上极难发展起来的内陆多山穷省,在极短的时间里改变着这个穷省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看待家乡的心理感受。这对于贵州而言,不能不说是一次千年以来的大变革,甚至对于这个世界而言,也是一件史上罕见的大型社会经济实验。
为什么贵州能摆脱持续下行的历史惯性?
为什么“穷山恶水”的内陆省也能迎来超高速发展?
他们说,他们看到了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用他们的理论看。
云贵川桂都适用。
但贵州人干起来了!
先看看他们的理论。
他们认为,在农业时代,中国季风气候所带来的夏季炎热、雨热同期,让中国的平原成为一块天赋之地,生养了全球最巨量的人口。
在工业化前期,欧、美、亚的初生工业区大都是煤铁复合带,经济中心集中在江河入海口、河海复合港、水陆交汇处。
而当后工业化时代来临时,那些高度依赖于某类自然资源、工业门类、交通区位,却不具有其他优势的地区,则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衰落(详见:城市竞赛悄然开场,你的家乡可有未来)。
于是,贵州人开始思考,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