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气预报说昨晚有暴雪,然后教育局通知今天停课,谁知今天早上起来,并没有雪,然后我就看到一些人在嘉论吐槽,说气象台没一点用云云!那么,我ZT一篇技术文章,来说说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
天气是大家很关心的生活话题,天气情况如何关系着大家对于未来活动的规划。而规划的重要参考就是天气预报。但是天气预报并不是向大家想象的那样报什么就是什么,最简单的就是预报明天下雨,而事实却是晴空万里。所以会有很多人吐槽,国家花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却始终报不准,白养气象局了。当然我敢说气象局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总是想把预报做的准确,但是限于很多原因,预报员也无可奈何。那么,天气预报不准到底是为什么呢?
宏观的物体运动满足于物体的运动定律,比如你把一块石头往前扔,考虑最简单的情况,这块石头会按一个抛物线运动,最终掉到地上,这块石头的抛物线我们也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等计算出来,我们就可以通过了解它运动的规律来预报它的运动路径。大气也不例外,它也是按照一定的运动定律在运动着,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运动规律,就可以对大气做预报,大气的运动方程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也推导出来了,给大家看一下。
如果大气的运动的方程也像1+1那样简单,那么预报员的压力可能也不会那么大,但是实际上却是上面图中的,这是一组高度非线性的方程,运用现有的数学知识得不到它们的解析解,简单的说就是这个方程解不出来。
既然大气的运动方程解不出来,那我们就无法知道大气下一时刻会怎么运动。那该怎么办呢?答案是近似。运用数学的方法将方程线性化,舍去影响比较小的项,保留影响大的项,这样方程组就可以解出来。但是一旦近似就会有误差,换句话说,从原理上天气预报是永远不会百分百准确的。而且现实中的大气运动过于复杂,科学家们在推导运动方程的时候也是采用了各种近似的方法。这也是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之一。
天气预报不准的另一个原因,源于预报数据的采集。
现在我们有了大气的运动方程,没有数据的话,还是不能用方程做预报。
既然要数据,那就得有观测站。中国的领土有960万平方公里,观测站算上最简陋的一共加起来也不会到五位数,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个地方每时每刻的气温,湿度,风向等数据的值,这说明一个观测站的数据要代表一片区域的情况,但是这片区域的天气情况会是一模一样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说不定东边下雨,西边是艳阳天。预报所用的数据不准的话,那么做出的天气预报的准确度可想而知。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那就是观测站的加密,但是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显然不是想建观测站就能建的。
现在预报方法主要是数值预报加上人为修正。数值预报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把运动方程编程放到计算机里面,再把观测数据导入进去,用计算机运算未来时刻的天气情况。或许有的人会说这有什么,看起来挺简单的样子。但是数值预报的运算量实在太大,有多大呢?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就是新闻上会经常说的每秒多少千万亿次的那种计算机,除了在军事上运用,最需要的也就是气象局了。如果没有运算速度快的计算机,那后果很有可能就是你要算明天的天气情况,但是运算结果却要等到后天才能出来,那这样的数值预报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数值预报的结果也不是把每个地方都能算出来,它同样是用一个点来代表一片区域。而且由于一些原因,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也不可能无限的减小。
造成天气预报不准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由于知识有限,本人也只是总结了以上这么多,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文章写的也是比较仓促,可能也会有错误,还请大神们及时指正。
天有不测风云,说下雨就下雨,天气预报不会百分之一百报准,只是提高准确率。
气象局的人喝酒了眼花没看清楚。
水平不行就承认,别扯天有不测风云,那是普通百姓不能测,你们气象局不就是干测风云的事吗?你们也说天有不测风云,那既然不能测了,要你们干嘛
这让我想起火烧赤壁——周瑜的运气可真好啊!!!
我老公是气象局的:政府领导要求的,尽量往严重的程度预报,这样当然会预报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