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一到大学新生报到季,总有一部分人的眼光紧盯着送学家长这个家长军团好像很扎眼,惹来不少非议。这样说来,搜题的作用不止一点,相反,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有人感慨,孩子都读大学了,报到这事就让孩子一个人去吧,给孩子一个长大的机会;
还有人斥责家长包干了孩子从注册到入住寝室的一揽子杂事,索性给他们贴上了直升机父母的标签;
更有一些看客说话极具杀伤力,他们直接发出质疑:送孩子上大学,家长你到底丢人不丢人
真不明白,送孩子去大学报到,这事怎么就和丢人扯上了?!
试想,从孩子呱呱坠地,到一步步目送着孩子读小学、中学、大学,为人父母的要操多少心、投入多少心血。
一张发自大学的录取通知,对很多家庭来说,是18年含辛茹苦付出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当父母的跟在后面去新学校看一看,感受一下大学的文化,再跟着孩子到寝室去瞧瞧,和孩子的室友及其父母打个照面、寒暄几句,这到底丢了谁的人?
记得前两年,笔者到一些大学采访迎新,经常听到一些针对送学家长的抱怨。个中缘由大致是:新生注册报到,有些父母当天没有打道回府,而是要在学校逗留个一两天。
这一逗留,住宿就成了问题,学校摊上事儿了。因为,部分学生家长或图省钱、或租不到学校附近的旅馆,索性在校园里找个地方席地而卧这确实让一些高校的管理层尴尬不已:家长们以天为盖地为庐,这样的校园景观,怎么让人受得了?!
所幸,在媒体接连曝光了几起因学生家长留宿学校而引发矛盾的案例后,不少高校已经把安置送学家长纳入了迎新工作,纷纷开辟临时住宿场馆。
比如,把体育场辟为家长休息场所,铺点席子,置点帐篷。
但除了推出这些人性化举措,笔者倒觉得,对于家长送学这件事,不妨也加以人性化眼光对待。
须知,一个孩子背井离乡入读大学后,等待父母的将是一个空巢。孩子同城读大学,和父母还可时常见面;而对于很多从边远地区考出来的学生来说,今后见一次,间隔就是半年或一年。
有人说,送学父母之所以比孩子更兴奋,拖着孩子在校门口拍照,到学校的主要场馆和景点溜达,和孩子同寝室乃至隔壁寝室的学生寒暄,无非是给今后的生活留个念想:为今后脑补孩子读大学的场景,预留一些可能。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每次看到送孩子上大学的家长,看到他们离别学校时依依不舍的神情,笔者总会想到这句话。
最后,说到高校迎新时涌动的父母送学潮,有人又新生好奇:这种难分难舍大概是中国的父母独有的吧,西方的父母们大概洒脱得多了吧?
呵,虽然中西文化不同,但人心毕竟还有相通之处。开车送孩子去大学报到,这在其他国家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