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医疗信息化市场逼近600亿元,还有哪些突破点?

来医疗信息化发展迅速有业内人士预测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接亿。未来几我国医疗信息化规模将持续增长。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透露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已纳入“十三五”国家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重点将实现重点突破。经过筛选和调研癌症检测很可能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进入全面启动期
医疗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比较复杂的一个行业。狭义上的医疗信息化包括医院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和其他产业链延伸;广义上的医疗信息化还应包括医院管理、医保信息化和药品流宽带息化、临床管理等。
我国医疗信息化最早应追溯到世纪代部分大型的医院开始开发和应用一些小型管路软件后面才开始建立小型的局域;到世纪末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国有将家医院开始实施医院信息系统;—几乎所有的三级医院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同时的二级及以下级别的医院也开展了信息化建设;至今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新型的管理模式也得到了推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仅为亿。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突破亿。截至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为亿同比增长。
细分领域表现良好
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医疗it行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国内外it纷纷布局医疗it市场据统计我国医疗卫生健康领域医疗信息化及软件生产供应商将家其中中型供应商的数量最多约家占比达;大型和小型供应商的占比分别为和。
几随着国家信息技术市场的发展及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医疗信息化软件和服务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我国开始医改在信息化硬件方面投入较大。当的市场规模达到亿。随着全国医疗行业的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至我国医疗信息化软件和服务市场规模为亿同比增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加速实施医院信息系统(his)、远程医疗、临床管理信息化系统(cis)、电子病历等的整体建设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经过了多的建设his已在全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得到应用。目中国的大型医院基本建立了成熟的his系统其应用不断扩展无线技术和手持设备等也逐渐应用到his系统中。中小型医院开始部署his系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开始建立his系统。据统计我国his系统的市场规模为亿同比增长。预计其市场规模将达到亿。
另外我国的远程医疗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快。世纪代中期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建立了中国金卫医疗专、解放军远程医疗系统等一批远程医疗系统。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求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呈逐增长的趋势。我国远程医疗(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装置和处方等)市场规模达到亿同比增长。
些我国医疗机构从上到下对信息化管理益重视相关投入也在持续增长。目大型医院已经建立医院信息系统部分实现信息化管理医院内部信息化工作重心逐渐向cis转移如逐步推广医护工作站、医疗影像信息系统、放射科信息系统等。目在大型医院中正处于临床信息系统应用的高峰期。从临床信息系统市场规模来看为亿同比增长。预计我国临床信息系统的市场规模将突破亿。
利好政策推动快速发展
医疗信息化在全国得到快速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国家政策的导向。—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全国各大医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该规划中指出要促进人口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及信息共享。另外综合国家几颁布的政策可以归纳总结为至医疗信息化行业将会朝着这三个方向发展:
、医院信息互通共享及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到实现三级医院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并优先向医疗联合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推动基层首诊畅通双向转诊;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
根据《“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政策要求国家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已经开展了四期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但截至末仅有家医院获得了相应评级占医院总数的;多数医院评级在—级之间离满级级还有一定差距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电子病历的建设
《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到要达到分级评价级以上即医院内实现全院信息共享并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关于深入开展“互联+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中也指出到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与电子病历数据库互联对接全方位记录、管理居民健康信息。
、包括结算、检验结果互认、急诊急救、“一卡通”等其他信息化服务
到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移动支付等“一站式”结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并构建包含脑卒中、心血管病、危重孕产妇、外伤等急救流程的协同信息平台做到在院急救一时间识别病情分诊转院。到实现地市级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患者使用电子健康卡就可在任一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检查检验、信息查询。
消息来源:小桔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