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园的面积大小并不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合理的运用空间,为在校师生提供足够并且舒适的空间才是当下高校应该努力的方向。现在,「地下室已经不仅仅是房主的特权,学校也为拓展面积建起了地下教室、游泳池、体育馆等等,以缓解校园空间紧缺的问题」。
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针对大多数校园用地不可无限扩张的特点」,近年来高校校园空间拓展方式已由早期的粗放开发型逐渐转向精细利用型,即发展集中紧凑型的校园空间,更多强调校园用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老校园内部空间,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校园建设的经验,适当控制新校园的用地和建设规模,通过向空中和地下空间拓展,创造校园空间的三维空间形态关系。「校园的扩建往往受到城市空间和建筑风貌要求的限制,采用向地下拓展空间来解决新老建筑结合的问题成为众多高校的选择」,体现了校园空间立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高校校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符合城市空间集约化利用的整体发展趋势,新的地下空间功能不断涌现,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也越来越大。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高校通过对校园建设的科学分析和规划论证,借鉴了许多城市中心区空间的发展和整合模式,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改造原有空间或新建的方式,建设了图书馆、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健身及娱乐设施、停车设施、会议中心等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地下空间建筑,有效地结合地面环境并通过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扩充容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高校校园的整体运作效率与校园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关系、空间释放力和承载力,以及师生的教学和生活内容的契合度密切相关。高校服务型设施是以高等教育为核心,满足各种使用者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一种安排、布置和调度,体现了现代高校空间多功能发展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地下空间开发也由早期的单一功能转向多功能,形成「学习—生活—交往」功能复合的校园地下综合体。校园需要满足其活动主体(大学生)的功能性活动与生活性活动的综合需求,通畅的地下通行系统不仅能将校园生活区与功能区高效地连通起来,有利于增强各个功能区的可达性,缩短步行距离,而且能够保护师生在行走时免受风雨日晒,保证校园整体的高效与有序。此外,遵循城市交通的立体化发展趋势,结合校园广场、操场、建筑物、绿地修建地下停车库,采取“人车分离”和“步行者优先”的思路,打通全部或局部校园主干道地下空间,满足车辆行驶的需要,留出更多的开敞空间用于绿化和美化,有效解决校园内人车混行所带来的复杂问题。高校校园通过开发地下空间、整合校园空间功能,能够使校园获得更为丰富的空间资源,促进空间的集约化利用,改善校园地面空间的生态和交通环境,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共享,降低校园运行的能源和资源成本。通过完善教学、服务和交通设施,以良好的建筑设计为高校师生构建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实现高校校园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国外高校地下空间利用研究已经起步并有成功实践经验,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下空间中心便是杰出代表。高校作为社会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如公共图书馆、学术会议中心、体育馆、音乐厅和大型实验室的地下空间综合规划之中。而国内的高校地下空间利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如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只是在学生宿舍区域建设地下或半地下式的零售商店或地下人防通道,利用形式单一、开发程度低,缺乏系统规划和管理」。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与地上建筑不协调、环境潮湿昏暗、使用不便等问题,在今后的高校地下空间规划中必须克服并不断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点恒温,恒湿,抗震性能强;隐蔽性好,能经受和抗御武器的破坏;气密性、遮蔽性、隔音性均良好;具有良好的地下水保持性;节约用地; 空间开挖有很大的灵活性;可综合利用;能与地表空间在利用不同位置时确保空间;避免与地表交通空间、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交叉竞争。同时,与地面工程相比,地下空间用途更广泛,将不仅仅只有地下广场、地下道路等几种形式,还包括地下街、市政隧道(共同沟)、地下储气设施、地下雨水储存设施、地下垃圾站房、地下车库、地下变电站以及教室、体育馆、游泳馆等形式,可谓丰富多彩。
随着高校数量的激增和学生人数的增长,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和研究也进入了空前繁荣期。高校校园规划结束了以往“渐进式”发展格局,跨越到“一次性”整体设计模式。自1998年位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到2006年全国共建设大学城64座。其中广州大学城面积34.4k㎡,到2014年,进驻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学生数量达到16万多人。大学城作为一个新的城区和城市功能组团,是大学校园用地扩张和城市发展的结果,成为多核心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表现为大规模的新校区建设热潮,出现了巨型化、生态化、城市化、信息化、郊区化的形态及功能特征,许多高校出现了新校区与校本部之间二元甚至三元的空间形态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校园空间拓展,是通过突破原有用地界线或另辟城市土地建设完成的,这种情况下的校园布局多采用以下方式」:传统式(功能分区)、组团式(团组建筑群)、核心式(图书馆和教学主楼等作为校园中心核)、再生式(就地再开发)、有机增长式(统一规划分期实现)、鱼骨式(鱼脊状主干道串联校园)、园林式(灵活布局注重生态环境)、自由式(注重实际地形与环境的规划布局特点)等。随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针对大多数校园用地不可无限扩张的特点,近年来高校校园空间拓展方式已由早期的粗放开发型逐渐转向精细利用型,即发展集中紧凑型的校园空间,更多强调「校园用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如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等。对大学校园进行主动的立体式规划设计,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国各高校应该深入挖掘老校园内部空间,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学校园建设的经验,适当控制新校园的用地和建设规模,通过向空中和地下空间拓展,创造校园空间的三维空间形态关系。学校地下空间规划十大要点1. 做好前期调查掌握丰富资料施工前,需准确地预报地质水文条件,并预防可能出现的情况,例如地面进水、地下涌水、渗水等情况;符合现有校园自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空间需求等情况。2. 划分规划阶段和期限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一般为10年。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解决:1)不同使用形状空间的定位;2)确定各种地下空间的开发容量;3)地下空间的交通组织;4)地下空间的各类配套设施安排;5)工程量估算和综合技术指标分析;6)地下空间使用管理规定和制定。3. 需求量预测为保护地下空间资源,在预测总需求量时,预测值应适当放大。在总体规划阶段,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应根据校园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规律来预测不同规划期限内各种功能的地下设施的需求规模;在详细规划阶段,则应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自身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不同建设阶段地下空间设施各功能组成部分的规模。4. 建立与校园相适应的规划模型不能简单地将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模型应用于高校规划中。对于约束条件的取舍、参数的修订均应以高校实际情况为基础。5. 确定空间形状如上部空间为开阔绿地、树林或露天场所时,地下空间几何形状确定就相对灵活,在兼顾出入口位置的基础上不能与相邻标高地下建筑相冲突,一般以矩形和矩形的组合为主。6. 空间设计突出校园文化特色,与地上建筑遥相呼应目前国内对于地下空间的建设大部分只注重功能的实现而忽略实现功能的质量,造成人们对地下空间“枯燥、呆板、阴森”的不良印象。只能看到工程师的痕迹而找不到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的影子,原因有两点:1)长期以来对地下空间等同于人防工程的认识,不利于提高对环境美感的认识;2)大部分非商业运营的地下空间资金投入不够,造成“有钱建结构,没钱搞装修”的现状。应根据不同的使用类别加以区别对待:有较开阔出入口和人员进出较多的地下结构,如地下展览馆、地下商业设施应突出较高的文化品位,纳入更多的校园文化元素;地下印刷厂、地下储藏室等以容纳物件为主的设施则做到保证功能实现即可。7. 选择与地质条件和周末环境相适应的建设方法视围岩情况和结构埋设深度选择不同的开挖和支护方法。如构筑线型空间一般采用盾构施工法和natm施工法;平面空间一般采用开挖施工形式;对于立体空间,在软土层没有固定的施工方法,在硬土层可采用地下水利发电站常用的钻爆法施工。8. 做好经济评估在充分做好校园经济规模调查的基础上,纳入更多的商业资金参与地下空间的建设,如在建设前期做好商业寻租方案的制作,签订长期租用合同,以缓解资金压力。9.做好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与设备配置,建立心理干预对策1)阳光。可设置大型玻璃墙、天窗、竖井或利用光纤和反光镜辅助自然采光,达到了解地面气候、识别太阳光倾斜度的目的;2)缓解地下空间的封闭感。利用适宜的顶棚高度、浅色彩、宽敞的空间设计技巧,以减少封闭感。3)消除恐怖感。通过植物栽培,艺术装饰品或者音乐,保持通道通畅等手段来减轻这种感觉。10.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注意在施工过程中和工程结束后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特别是对地下水、地上植被、地表沉降的影响程度。地下空间开发目的校园除了为城市提供教学、科研、避难等物质空间以外,还提升了城市的精神文化品质。在发展过程中,许多高校原有的校园及各类建筑的规模与不断增长的教学科研需求不相适应,需要扩建,但校园的扩建往往受到城市空间和建筑风貌要求的限制,因此,采用向地下拓展空间,解决新老建筑结合的问题成为众多高校的选择,体现了校园空间立体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密执安大学的地下或半地下图书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土木与矿物工程系新馆,日本同志社大学(doshisha university)图书馆新馆,香港理工大学地下大礼堂等。韩国暻园大学在2010年建成的地下校园“未来馆”,地上7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6.9万㎡,其中地下建筑面积4.4万㎡,包括61个教室、7个研讨室以及若干阅览室和实习室,能容纳4700多人,通过一个大型庭院将地下三层与地铁车站相连。当然,国外高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目的也表现在其他几个方面:有的以扩大校园地面空间、改善环境或保护原有环境为主,为校园提供大量使用空间及绿化空间——如由多米尼克佩罗(dominique perrault)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韩国梨花女子大学(ewha womans university)校园中心;有的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或特殊科研与教学需要而将高校功能的一部分转入地下空间——如悉尼科技大学地下图书馆、北京化工大学东校区地下礼堂、暨南大学学校新校区的“学生一食堂”、“图书馆大楼”、“教学大楼”项目等;有的是以改善地面交通为主,为校园提供便捷的动态交通设施以及停车设施——如上海科技大学的校园地下环路系统以及地下停车系统,中山大学南校区西侧球场下的大型地下停车场(可提供机动车位1678个);有的是为了实现空间的流动与开放性,促进地面建筑在地下的连通——如台北实践大学体育馆及图资大楼。地下空间开发功能高校校园已经成为城市新的空间增长节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符合城市空间集约化利用的整体发展趋势,新的地下空间功能不断涌现,地下空间开发规模也越来越大。结合国内外高校校园地下空间发展特点,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地下停车设施:这是当前应用最广的地下空间利用类型,满足校园内不断增长的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需求,可结合校园绿地、建筑单体的地下空间、广场和操场等进行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地下道路系统:包括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可以改善师生步行环境,减少人车混行的状况,使校园交通顺畅、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地下公共服务系统:包括邮政、银行、食堂、美食店、商店、咖啡店、快递、药店、书店、美容店、休闲娱乐等,满足师生的日常生活需求,提升学校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这一类系统空间数量多、类型复杂,应做好各种功能的协调与整合;地下体育健身设施:结合高校当地的自然与气候环境,开发单建或附建式的地下体育场馆或小型体育健身设施,如游泳馆、健身馆、乒乓球或羽毛球场馆等;地下会堂或礼堂: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冬季可通过被动式集热系统解决采暖需求,夏季也较容易满足适宜温度的要求,但是由于聚集大量人流要做好防灾措施;地下教学与办公设施:一般是地面建筑在地下的空间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