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方法: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基础
因为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与父母的交流程度。
良好的亲子关系下,孩子愿意打开心门与父母坦诚沟通,父母才有更多机会来引导孩子。即使孩子因为父母的正当管教有一时的抵触情绪,事后也容易和解。
而在隔阂的亲子关系下,孩子心门紧闭,软硬不吃,这时家长再强制掐网线、关电脑,也只是把孩子越推越远。前面我们提到沉迷游戏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缺少爱与家庭不和睦,就是这个道理。
而要帮助孩子不再沉迷于游戏、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父母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态度。
1、父母要认可孩子适当玩游戏是合理的
好的电子游戏能帮助孩子培养很多技能,包括思辨逻辑、团队精神、敏捷性以及丰富的模拟体验等,这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共识。
如今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都打败了人类围棋界的高手,家长如果还抱着“玩游戏就是不务正业”态度,未免也太过于狭隘了。
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那些完全不接触电子游戏的孩子将来在科技社会处于什么位置也不难想象。
2、客观上玩游戏能帮助孩子社交
实际上,游戏是如今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的社交语言。
线上社交——各种组团任务让孩子学会迅速熟悉陌生人,以便在游戏中合理分配人力和资源,体会合作组织下,大家如何才能共同受益。
线下社交——哪怕是陌生的孩子,只要聊起共同喜欢的电游,很快就能热络起来。
3、孩子玩游戏家长不要“往外推”
有家长说:“普通孩子每周玩6小时,成瘾孩子每周玩60个小时。这6到60小时中间的孩子呢?孩子现在每周玩十几小时,但有越玩时间越长的倾向,是不是有成瘾的可能?”
这主要看家长是“往外推”,还是“往里拉”。
“往外推”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严厉制止,拨电源线、关电脑、打骂以及各种惩罚。对具有叛逆劲的青春期孩子来说,这样的处理方法只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把孩子往更沉迷游戏的路上推。
“往里拉”就是试着去理解孩子,尽量用平静、和缓的语气和孩子讨论,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善意和家庭的关怀,引导孩子往游戏以外的强项或兴趣去发展。
4、让玩电游成为加强亲子关系的契机
孩子对什么有兴趣,父母就从什么着手,这是与孩子关系拉近最有效的方法。如果父母对孩子说的都是对他的要求,而对他感兴趣的事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孩子怎么会认为父母是真心关心他呢?
当然,家长和孩子毕竟生活重心和兴趣不一样,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跟上孩子的脚步,但只要让孩子看到家长的用心,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总而言之,父母对孩子玩游戏要持有同理心,先肯定孩子适当玩游戏的要求是合理的,并把这件事看成是一个培养自制力、发掘相关领域兴趣的一个家庭项目,孩子才更愿意配合。
第二个方法:逐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很多家长担心的是孩子一有时间就惦记着游戏,一玩游戏就停不下来,虽然没到 “成瘾”的状态,但也容易对学习和作息产生不良影响。
的确,我们赞同融洽的亲子关系是需要尊重孩子,但这并不表示家长要对孩子做无原则的退让。因此,家长对孩子玩游戏做出明确规定很有必要。
然而, “立法容易执法难”,尤其是“孩子偷着玩”和“孩子答应某一时间结束游戏但却不遵守承诺”。
先说说“立法”,比较普遍的做法有:
① 平时不能玩,周末能玩上几小时;
② 每天都能玩上少量时间,但一周的游戏时间总量和第一种做法差不多;
③ 成绩不低于一个期望值,孩子做完作业就可以玩游戏。
上面几种做法中第一种做法和第二种看上去差不多,其实不然。
我曾对9岁的儿子采取第二种策略,每天都有20分钟玩游戏或看游戏视频,结果他每天都会有个期待,猫爪挠心似地魂不守舍。后来采用第一种策略后,只剩周末猫爪挠心了,平时里他知道没有了指望,只好努力找其他乐子了。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周一定要有几天是不能玩游戏的,不要让孩子养成一种有空就非得用游戏来填补无聊的坏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机会锻炼他自己寻找其他娱乐的能力。
至于第三种做法,对初中以下的孩子特别不建议,对高中的孩子也要非常谨慎对待。因为孩子为了玩游戏,很可能匆忙把功课做完,而且聪明的孩子维持一个水平的成绩也不是特别难的事,所以大把的时间花在了玩游戏上,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又没办法,因为他的成绩达到家长要求。
接下来说说“执法”。
“执法”很大程度上是靠自控力实现的,因此培养孩子自控力是关键。
实际上,自控力的本质就是“习惯”,对孩子而言,习惯的养成有4个关键点,分别是信念、目标、监督和奖励。
信 念:
让孩子知道游戏成瘾的危害,这是培养自控力的基础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可以旁敲侧击地告诉他玩游戏成瘾的症状和危害。一开始,孩子未必都听进去,但如果家长能利用一切机会,长期地、潜移默化地把游戏成瘾的危害性植入孩子的观念中,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孩子长大后通常不会容易沉迷于网游。
目 标:
了解大脑的发育规律,循序渐进设定目标
很多家长都认为“遵守家庭规则,游戏时间结束就不玩”是个挺简单的目标,如果孩子屡屡做不到,家长也屡屡深受挫败。
且不说成人也时有意志力薄弱的时刻,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下大脑的发展,就会理解“说停就停”对孩子来说其实非常挑战,因为他们负责理性控制的大脑额叶。
人的感觉是通过人脑边缘系统到额叶,边缘系统主要处理跟情感有关的行为,额叶负责理性思考、计划、冲动控制等。玩游戏带来的快感是由边缘系统感知,控制玩的时间则需调动额叶的功能。但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孩子知道过度玩游戏并不好,但却很难做到自我控制的原因。
所以,家长要深层了解,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孩子设定目标也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监 督 和 奖 励:
多鼓励、少苛责,积极管教比惩罚管教更有效
监督和反馈是培养自控力的难点,而且孩子在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不同,家长也要区别对待。
儿童期—及时纠正,积极鼓励
儿童期(孩子10岁之前)的孩子比较依赖父母,对家庭制度也能遵守,能够尊重父母权威,比较容易管教。
因此,儿童期的孩子违规时,家长应马上指出。当然一定要保持情绪平和,就事论事,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把重点放在总结错误上。父母过激的情绪化处理往往也会导致孩子情绪激化,反而失去理智反思的机会。
青春期—给予空间,让孩子愿意聆听
青春期(孩子12岁以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父母权威降低,这时期孩子违规的话,父母强硬的态度不仅效果不好,也让孩子感觉被不信任,这种容易阻碍孩子自控力的培养。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与他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的沟通是需要父母冷静思考交流的契机、交流的角度以及交流的方式等。
第三个方法:转移注意力,引导其他兴趣
在意志力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除了运用意志去抗衡,“东张西望、研究天花板或门窗”转移注意力是培养自控力的一个好方法。
在面对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同样适合。但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家长帮助其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热爱运动的孩子踢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就很有效。
奥数冠军刘洋从小也是游戏迷,上中学时玩游戏更是到了疯狂的地步。但他妈妈发现儿子有数学的天赋和兴趣,花了很多心思引导,最终刘洋发现沉迷游戏会影响学数学,逐渐地走出沉迷游戏的阶段。
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① 发现孩子的天赋,引导电脑游戏相关领域的兴趣,如游戏编程、机器人、做视频,甚至创办游戏俱乐部、写关于的游戏书等;
② 寻找孩子在电脑游戏之外的兴趣、强项;
③ 帮助孩子在现实世界建立朋友圈,体验走出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