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幼儿教育,不得不提到一个词“补习班”,或者“培训班”。
而面对“补习班”、“培训班”,孩子们通常都是这个态度:
而在前不久,《少年说》的一个片段在微博上转载了起来,现身说法为大家举例什么叫做“补习班比学校上的课还多”:
浏览器版本过低,暂不支持视频播放
看着小朋友委屈巴巴的小脸,不少网友这样评论:
在家总不说话,多半是补习班太多了,少上两节就好了。
好惨,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只上了一两个补习班,还哭天抢地的
上周我刚给我孩子报了第四个补习班,他也这么委屈..
看着这火热的评论,可所谓是喊出了孩子们的一片心声啊~
那么,既然孩子这么强烈的反对上补习班,家长对“补习班”是什么看法呢?
竞争激烈,不报班能行吗?
“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从小不抓紧怎么能行,总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心声。
而现在补习班培训班动辄上千上万,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更优秀,有更好的未来,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
这句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流传至今。
那难道没有不想给孩子报班的家长吗?
有。
但是...
别人都报,不报显得不正常
一直以来,关于孩子“补习班”“培训班”的问题,都是家长们的心头大患。
有的人觉得“补习班”“培训班”必须报,不报孩子就要落后,“输在起跑线上”;
而有的人则认为,“补习班”“培训班”太多,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承受了过多的压力,享受不到应有的快乐童年。
但是,在现在的幼儿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你争我抢的报补习班氛围,很多家长不得不“随大流”,不给孩子报班的家长显得是异类。
我也不想给孩子报补习班,但是他周围的同龄人都报了!
如果我不报补习班,一个是担心学习进度跟不上周围人报了班的;一个是空下来的时间孩子的朋友都在上补习班,也没人陪孩子玩!
所以大环境下就不得不报了
所以,不管同不同意补习班的做法,大多数家长还是给自家孩子选择,多多少少报一些“班”!
小小的年纪,大大的压力
为什么孩子那么反感报补习班?
无它,就是因为“压力山大”啊!
而且压力过大,还会给孩子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其中包括——抽动症。
头条新闻
2017年3月,杭州钱女士发现自家孩子有些反常——经常动不动用力地眨眼、动嘴巴,像极了做“鬼脸”。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处咨询,经诊断为抽动症。
在医院高主任详细追问下,钱女士终于坦白,儿子虽然才上小学一年级,学校课业并不繁重,课外的培训班却有一堆——英语、奥数、练琴、游泳……“家里就一个孩子,长辈们期望也比较高”。
近一年中,钱女士经常发现孩子表现出厌倦,也不止一次听到“妈妈,我今天能不能休息”的请求。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孩子开始不自觉地眨眼睛……
高主任多则一天能接诊到20多个抽动症患儿,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当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变高时,患抽动症的小朋友往往症状会更明显。症状不一定是眨眼、做“鬼脸”,还有点头、挤眉、耸肩、清嗓、发出怪声,甚至说脏话、感到身体某一部分难受等。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公式:
一个孩子的焦虑层级(anxiety level)=所面对的压力总量-可承受的压力
一个人可以承受压力的能力与他和大自然接触的时间,以及无聊发呆的时间有关。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时间什么都不做,也很少发呆和“无聊”。整个人就像一个“小陀螺”。
助教很想提醒家长:把孩子所有时间塞得满满的,再加高频次切换活动内容,实际上就是在让孩子的压力总量变大。
而且,孩子的压力来源也不大部分不是来自自己...
其实是父母再做“压力转移”
为什么家长会想给孩子报那么多补习班?
其实是因为,这些家长自己的压力很大,本身就很焦虑。
之前我们写过有关于家长的“数学焦虑症”会“传染”给孩子
为什么说数学成绩不好应该怪家长?
其实,这本质上还是家长把自己的焦虑、自己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让孩子承受着多出来的压力。
我们来看看家长给孩子报班的理由类型:
家长心声
弥补遗憾
我当年是没这个条件,现在不同了,我一定要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实现理想
小时候就羡慕数学好的人,但是自己数学是在是没天赋,我希望孩子能成一个数学学霸!
更好生活
学习是改变人生的途径,好好学习,才能上更好的中学、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
超过别人
别人都在一刻也不休息了,我家孩子要更努力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仔细看看这些理由,就会发现,不管家长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都是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的衍生品。
这些压力,究竟是孩子自己的,还是父母施加给小小的他们的?
报班,能让孩子更优秀吗?
看到前面,肯定会有家长和助教说:“开什么玩笑,难道还能不补习,不培训吗?现在竞争这么激烈...”
但是,上太多几个补习班、培训班,孩子就能更优秀吗?
前不久,杭州小学生对话杭州教育局局长:
小学生:“大家都在外面学,您觉得我要坚持不学吗?”
韩厅长表示支持。说:“关于培训班,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有一些培训班,可以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我认为是可以支持的,比如音体美。
但是有些培训班,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和孩子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超前教育,这些都充满了功利。”
这就好比,想让孩子长身体(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应该吃些有营养且均衡的食物(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和鼓励),每天多吃两三顿饭(上一大堆补习班培训班)有用吗?
每天多吃两三碗饭能不能长身体,助教不知道,助教只知道吃太多会长肉...
比补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
前不久助教采访过一个数学满分的高考状元
【专访】高考数学状元:不补课,不刷题,照样也可以数学满分!
而且学霸还从不补课!
许多方块熊数学思维课的妈妈们就惊呆了“什么?怎么可能不补课!”
其实,许多学霸还真的都是不补课的,比如最近这位高考状元女学霸:
为什么很多学霸都不补课,还能拿高分?
很多家长会说:“因为人家孩子聪明啊~”
其实,没有天生数学脑,真正养成学霸的“金钥匙”是合适的学习方法。
比如助教采访学霸“为什么数学好”的时候:
我个人数学好,我感觉是思考的问题,一些基础的逻辑思维建立的比较完善,考试就是基本规则的运用,自己逻辑体系和思考方式建立起来的话,就比较容易了。
从小培养起来好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以后才能做到“事倍功半”而不是“事半功倍”。
有很多家长不仅给孩子报一堆班,还吐槽:“为什么花那么多钱,报那么多班,孩子成绩还是不行?”,其实这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而变成了“事半功倍”。
报班不在多,而在适合孩子。如果小时候打好了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的基础,进行更高年级的学习时就没有压力,没有跟不上的情况,反而不需要补课。
数学思维从小培养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
让已经超过7岁的孩子记住一个单词,需要重复好几遍,但四岁的孩子却只需要说一遍就能记住。
幼儿特有的这一敏感时期,是十分重要的。
幼儿脑细胞结构和大人完全不一样,他们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并具有吸收知识的特有的精神能力。
数学思维也是一样,幼儿阶段在是培养数学思维的“黄金时间”。
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引导培养,形成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不仅会让孩子学习事倍功半,还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数学满分的高考状元曾经在采访中这样说数学思维的作用:
解决各种事情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数学模型。现在的此时此刻就是所有的已知条件,想达到的目的就是题目的结果,怎么完美的利用已知达到结果,这就是一个人的处理方式和“人生思维”。
培养了好的数学思维,别说学习了,解决各种人生问题也是分分钟~
而且,数学思维的作用远不止于数学的学习,还包括更开拓的思维、更有逻辑的思考、更灵活的创意等等。
那么,
与其在孩子不想学的时候逼孩子上一堆补习班培训班,不如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接触“玩出来的数学”,从小开始培养数学思维~
何况,上补习班太多压力大?
上方块熊数学思维启蒙课就是三个字——“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