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娄烦古国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赞颂朋友“结交楼烦将,侍从羽林儿。” 南朝梁刘孝威《行幸甘泉宫歌》亦云:“校尉乌桓骑,待制楼烦弓。”这楼烦将、楼烦弓的说法高频率地出现在后人的诗文之中,但却很少有人能够探知关于“楼烦”的来龙去脉。它们像一位神秘的使者一样来到我们的历史中,遂又神秘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这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很难完整再现它们的故事,而今只留得些许的蛛丝马迹,能够让我们寻觅、联想、凭望!
在秦汉之际,“楼烦将”是对特种骑兵部队领袖的专称。据《史记》记载,“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项羽本纪》:“汉有善骑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樊郦滕灌传》:“击破松石、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卒斩龙且,生得楼烦将十人”;“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所得卒斩楼烦将二人”;“功布别将于相,破之,斩亚将楼烦将三人”等等。而至于秦汉为何要把那些善于骑射的部队领袖称作“楼烦将”,则是颇有渊源的。
娄烦古城
楼烦国为西周到春秋时期位于山西西北部的一个国家,国家疆域大概北至现在的内蒙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之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乐县,东南边缘太原市区。因为常与周边的匈奴、林胡等国人杂处,渐渐地形成了其草原游牧的生活习惯。其国人善于骑射、勇猛彪悍,一度成为能够与周边秦、晋、燕相抗衡的强国。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楼烦国乘虚而入,一路南下,不断扩展其疆域,并定都在今娄烦县马家庄乡新城东沟村。
面对北方骑射民族的猛烈冲击,赵武灵王决定来一场“胡服骑射”,向优秀民族学习的口号响彻云霄。这一学习,可苦了这些可怜的少数民族同胞了,自己的技能包被盗,反过来自己反而挨了打。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打败中山国,收服东胡;公元前306年又收服了林胡、楼烦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又重新归入赵国麾下。而楼烦国也从此灭亡了。作为一个繁盛一时的国度,永远不能被遗忘。第一、有其留下的都城遗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因水利工程建设在这里人工挖掘河道时,出土了大量的地下文物。出土器物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盆、陶罐、青铜刀、戟、箭镞。同时还有战马骨骼和被射入箭头的人头盖骨,可以想见,当年赵国灭楼烦国时候,必有一场恶战。第二、国虽灭,人犹存。对于游牧骑射民族来说,都城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国灭之后,楼烦王带领部分楼烦人继续与赵国抗衡,他们骑马游走在大漠草原,不断地骚扰着南面的繁华。直到秦国末年匈奴日渐强大起来,他们移居“河南地”(今鄂尔多斯草原)臣服于匈奴。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为汉将卫青所破,归属汉朝,从此回归汉民族。而另一部分归顺赵国的楼烦人则被赵武灵王武装起来,加入赵国军队,赵军因此变得更加所向披靡。天长日久,楼烦人逐渐与汉民族人相互融合不分彼此了,就像一勺子糖渐渐融化在开水中一样无迹可寻。但是楼烦人英雄善战的威名却永存于历史之中了。“楼烦将”也成为良将的代名词世代传承。
娄烦关
楼烦人在楼烦城中的故事,已经无法详细获取;楼烦人离开楼烦城的故事,也无法详细获取。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在楼烦县的总面积约24万平米的楼烦古城遗址;在宁武县的楼烦关(也即现在的宁武关);原平县的净土祖庭楼烦寺;宁武县南的楼烦岭。而后面的这些遗迹与楼烦古国、楼烦人是否有一定的渊源,目前也尚无定论,我们就权且认为有吧!如果有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更无从知道了。我们能做的,就是但凡见到与楼烦二字相关的东西,都本能地直指两千多年前那个彪悍勇武的民族的兴衰故事。我们别无他法,只能这样,因为我们只知道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