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云业务那么牛?门槛到底在哪里?

云计算已经发展到了成熟稳健期,而云业务恰恰是互联网企业服务于公众的手段。在云计算基础设施域,什么主机、什么托管、什么资源……似乎这些全都是传统idc机房、电信互联企业的招牌,但为什么今天看来却全都被互联网企业所吞并?其实深度分析下仍旧能找到答案。
既然互联网公司是领头羊,就先分析下他们云业务的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产品、商务、技术等方面入手,粗略探索下人家是怎么玩的。
以阿里云为代表,其云提供方式包括公有云和专属云两种模式:前者面向社会公众,包括中小型企业、开发者、个人用户等等;而后者则聚焦大型企业(线下洽谈)。阿里云的产品非常丰富,乍一看初学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入手,所以阿里云才有培训+认证这个业务,既帮助用户掌握使用方法,又能获取培训收益。当然阿里云产品的命名也非常狡猾,同一个产品从不同角度做优化然后拆分提供,对用户而言可真算是“福音”。
再者,阿里靠电商业务发家,因此在这个领域其实早就积累了大量老用户,对于电商用户转化为云用户这件事儿而言并非难事,稍做宣传就能达到效果,而且宣传渠道还非常多(旺旺、支付宝、金融、保险、口碑、外卖等),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用户而言业务环境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用户(或开发者或机构)仍然是通过模块订购、下单、开通服务、“装修”等方式开通云服务,而并非传统企业需要线下洽谈、交流、培训、驻场支持,还不够累得慌。
在技术方面,阿里云服务的组件封装确实不可小看,什么ai高阶的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言处理应有尽有,而且还搞什么乱七八糟的大脑,搞得深不可测。阿里云底层技术平台叫做飞天平台,该平台任何组件都可以解耦(弹性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等)并以公有云形式单独呈现,轻松实现了saas应用的封装,当然阿里也收购很多创业团队和新技术,丰富产品体系抢占市场;
类似于阿里云,什么腾讯云、百度云就不多说了,业务形态差不多,但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栈、用户群和推广渠道,所以互联网公司的云服务基本就这样了。
说了半天,都是背景,重要要说人家牛的门槛到底在哪里了。其实就是第二张图所示,可以找到解密之玄机——paas层的能力。
云计算按照服务方式分为基础设施服务、平台能力服务和软件应用服务。其中,底层iaas只是资源能力,也就云计算炒作时期可以谈一谈,现在这东西没的可说了,因为这层就是个基础环境,云用户使用iaas层能力并不能带来任何业务价值。而paas层才是关键之核心所在,paas可以分为ipaas和apaas,前者面向底层资源提供完整、易用的软件定制化工具,以服务的形式封装并支撑于应用开发;后者则封装并对外提供某业务方向的核心策略和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paas层不仅有我们常提到的中间件和数据库,还包括规则引擎、流程引擎、事件触发、界面访问等基础能力。在非云服务的时代,其实互联网企业的ipaas层就有很深的积累。比如阿里电商用户的店铺管理、上货库存、店面装修等操作,对应后台就需要提供业务流程、规则触发、界面库的能力;比如腾讯早期的qq空间其实也有最终用户前端界面操作,对应后台存储资源管理和访问统计分析的功能;再比如百度数字广告等投放业务,对应后端dmp的大数据能力……这些其实都是ipaas的雏形,也就是今天普遍谈到的——能力开放平台。在apaas层,不同业务领域所需的应用组件都是不同的,这个能力是云服务商与最终用户在早期业务往来中沉淀下来的“知识”,所以今天很多企业无论架构设计的再牛逼,paas吹嘘的再悬乎,如果早期没有相关业务上的积累也仍然站不住脚。
云提供了资源、服务和能力,而且是按需使用、弹性伸缩,对最终用户而言,使用云的目的是为自有业务带来价值。在互联网域,由于所有业务都必须在线上开展,这就要求云服务商必须为用户提供底层资源、开发框架、开发环境、开放接口、业务上线等端到端的能力,所以能力开放平台的成熟度和实践深度是能映射到paas层能力的。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云服务公司仍然仅提供iaas能力,也有很多nb企业把paas层打造的无与伦比,但仍然推广费劲,销售困难重重。其实原因就在于这种云服务无法直接告诉客户能给他们的业务带来什么价值,没有业务交集和契合点,用户使用这样一个云环境,仍然不知道自己的业务如何开展,上云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