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未来陶瓷行业发展靠什么?

   近两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特别是推进供给侧改革。
  十三五期间,中央讲创新是第一动力,对创新驱动发展做了全面部署,创新的转型发展在各个行业、各个地方都在加速推进。今年5月,我国牵头召开了“一带一路”峰会,其实这个峰会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由我国引领的新一轮全球化的开始。
  大家知道美国人已经不干了,说全球化美国人吃亏了,这时候我们来干,我们把“一带一路”国家聚集在一起,这些国家相当一大部分体量都处在中等发展水平,相当于经济转型发展非常痛苦的阶段,当然我们的情况比较好,所以很多国家都希望我们能够带头把这事牵起来,所以围绕这个话题来讨论我们的陶瓷产业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节选自著名经济学家、科技部办公厅巡视员、原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在第五届(2017)中国建陶产区大型巡回论坛暨首届法库陶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正在到来
  关于“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14日峰会上讲了几点意见非常明确,就是我们搞“一带一路”战略是要给整个世界经济注入一个新的动力,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剂强心剂。
  总书记提的几点具体建议特别谈到,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环境,完善区域物流网的建设,加强生态环保发展,这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要。
  正好陶瓷产业也有产能问题、装备问题、新能源体系问题、低碳发展问题、物流和生产问题,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陶瓷产业发展的最基本问题。
  紧接着总书记又提到,要打造开放的平台,要推进自贸区的建设,搞好订货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创新”,他谈到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创新之路,通过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这对我们陶瓷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发展,都指出了新的道路。
  这两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现在转型发展非常困难,我们所处的整个时代环境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正在到来的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这是我们思考很多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总书记去年5月30日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讲,现在两个判断,一个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加速发展,世界要形成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出现许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导致整个世界发生深刻变化。它将像过去曾经有过的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另外一个判断,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但与此同时世界也发生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就像过去的蒸汽机、电力体系,以及钢铁产业曾经发生过的一些巨大的工业革命一样,将重新构造世界产业。现在看来,这场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当下面临困境的很重要的一个线索。
  全球产业正剧烈变革,你看懂了吗?
  现在,全球产业正在发生剧烈的变革,从周期上看,世界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期,产业创新非常活跃,大量的颠覆性创新涌现,如智能终端、智能汽车、物联网、3d打印、新型显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等,成为支撑和引领世界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还有,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当代产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过去我们讲一产种植业、二产加工业、三产运输业和商业,但是现在产业边界模糊,三大产业相互融合,同时服务型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服务型农业、服务型制造和制造型服务业等新概念异军突起。
  其次,互联网经济迅速崛起,已经极大地冲击了我们的销售。现在我们也感受到,正在冲击金融业,今年金融业被冲击得非常厉害,大面积金融裁员,下一步还将冲击我们的制造业。并且,它还将广泛渗透到社交、媒体、娱乐、教育、医疗、公共管理等各个方面。
  制造业的问题是,过去我们在车间进行技术创新,生产非常优质的产品,然后再进行品牌包装,就够了。但是现在不行了,为什么?因为现在更讲究业态的创新,商业链和产业链的打通。
  现在很多产业面临发展“拐点”。比如过去我们有一堆的手机,卖得最好的似乎是诺基亚,但2007年突然出来了智能手机,它不仅仅是打电话,还是一个信息处理平台,在智能手机的剧烈冲击下,2012年诺基亚倒下了。这说明,手机产业已经拐弯了,做的不是原来的技术、功能和市场。
  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百年老店柯达胶卷2007年破产。为什么呢?因为数字照相机来了,不再需要胶卷。再比如能源,全球能源在2030~2035年要实现根本意义上的转型,原来我们看国际能源组织大体说到2050年前后,现在提前到2035年前后,整个全球能源转型转向可再生能源。而我国清洁能源发电的成本在“十三五”后期也将接近于化石能源。我去看过那些光伏企业,一旦光伏发电企业的成本降了0.4元,很多领域都没法玩了。所以能源产业要拐弯了,新能源的发展将替代化石能源。
  再说说汽车。汽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今天也即将进入拐弯时刻,而且拐弯的速度可能来得很猛,大家想一百多年了,汽车其实有很多的进步,但是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现在的汽车和1900年的汽车、2000年的汽车基本没有区别,动力没有变,四个轱辘没有变。再过十年左右,汽车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首先汽车不是跑的,可能是发电站,上边贴满了光伏设备,停下就可以发电,也可能是大规模的数据处理中心、是办公场所,偶尔用来跑一跑……
  与此同时,与汽车相关的零部件产业也要发生变化。你还在辛辛苦苦地研究发动机,但十年以后有多少汽车用发动机呢?你还在辛辛苦苦地开发油喷油嘴,但十年以后谁还用油呢?最近新消息:大众不久前宣布,2022年停止生产燃油汽车,沃尔沃宣布2019年停止生产燃油汽车。
  陶瓷产业未来的基本需求还是有的,技术升级、清洁生产的事情也好办,但像很多剧变的产业怎么办?这是非常可怕的。
  有的朋友可能学过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上有一个基本的周期理论“六十年一个基本传播期”。从2050年开始,到现在刚好六十年,我们的技术变革正好处于这一阶段——原来的技术不行了、产品不行了、需求变化了、整个产业体系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现在的经济体系面临着全面冲击:
  一、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这是全球性的。包括传统制造业、传统基础产业、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这种产能过剩。
  二、新技术、新产品大量突破。信息、材料、新能源广泛应用,导致产品创新非常活跃。
  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新产业包括数据产业、创意产业、知识密集服务业等。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推动新制造、新销售、新能源、新服务成为增长亮点。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需求正在迅速转型或者转变。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个性化、高端化、精准化等等,成长非常之快。这两年我们同胞到日本买电饭锅、马桶盖,释放出整个消费需求升级的信号。所以,我们突然发现,整个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面临巨大冲击,包括研发、投资、生产、营销、服务、企业组织等各方面。
  对于这些变革,总书记曾经有过一个极其形象的表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就像体育比赛换到了一个新场地,如果我们还留在原来的场地,那就跟不上趟了。”总书记的意思是,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对当前的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通过当下的经济发展,我们确实到了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原有的资本驱动、资源驱动都不行了,必须靠创新来驱动。
  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什么?创新成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要深刻,尤其是很多人理解“新常态就是速度降下来”。这是表象,怎么理解新常态?实质上是创新成为常态。通俗地讲,过去搞出一个技术、一个产品、或者一点市场客户,就能维持下去,但今天不行了,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客户需求不断变化——今天你创新一款产品,明天竞争对手也创新一款,而且效果更好,所以需要天天创新,保持竞争力,尤其是在技术、产品、业态、体系等方面的创新要成为常态。
  另外一个问题,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也必须回到创新上来,通过创新来做替代产能,达到新的增长点,培育新需求、扩大新供给。
  通俗地讲,我们为什么会产能过剩呢?就是原来的需求迅速升级了,而企业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的创新和更替相对较慢,所以错位了。换句话说,企业有大量的卫生陶瓷库存,但消费者却去买日本马桶盖,因为需求升级了,我们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无法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升级速度,所以这部分产能大体上只能退出、报销,而不是释放。
  所以,我们现在的转型发展面临艰巨的任务。中国产业转型发展有一个基本任务: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转型发展。结构调整讲的是淘汰落后技术、产品、产能,优化升级讲的是加强基础、提高品质、拓展服务,转型发展讲的是技术、产品、业态和企业组织,最后落到培育新产能、新业态上。这是所有产业转型升级都面临的问题。
  怎么突破?企业可以在研发体系、生产体系、产业形态和企业组织形态上寻求自己的突破点,换句话说,一个企业转型不需要同时推进,可以选择一点进行突破。
  按照“十三五”思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瞄准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市场。前面说到的东北问题,实际上就是缺乏引领型发展,要想改变,必须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去年,总书记在g20峰会上讲,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这释放出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一定是基于绿色的、智能的和服务化的三种新型制造,因为它的背景是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
  所以,在这些背景下,我们要坚持创新思路,坚持转场思维,要强调引领型发展,要突破原有的结构方向,尤其突破原有的三次产业划分方向,不要在土地上产工业、不要在车间里谈制造,一定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发展理念。
  原来是规模战略、规模竞争,这个看来已经不行了,大批量的东西现在已经开始被定制化、个性化所冲击。还有一个东西是“技术至上”,但是现在“技术至上”也不行了。一门心思搞先进技术,搞了半天在业态和商业模式上没有跟上,照样卖不了钱。技术是创新非常重要的基础,但不是创新本身,我们要真正实现依靠创新去发展。
一定要注意的是,现在靠规模不行,单靠技术也不行,靠政策更不行。
  什么是创新?你的理解不一定对
  什么是创新?过去我们一谈创新和创新能力,就是新技术和发明专利,但是这远远不够。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讲创新有四个基本内涵: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新流程。
  我特别把这“四个新”跟大家说一下,企业不要光盯着新技术、新产品,还要有新商业和新流程,这恰恰是我们制造业最重要的东西,新商业、新流程才能保证它到客户手中实现增值。
  另外,要提高研发能力,包括技术、品牌、生产和服务的培育能力。特别是注重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文化含量的产品。陶瓷产业在这方面的方向可能非常明确,陶瓷产品的文化含量也应该值得特别关注。
  第二点非常重要,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现在的制造业不再讲大规模制造,也不讲水平有多先进,而是消费者要什么、要多少、什么时候要,以及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问题。举个农业的例子,一方面大量的水果库存积压,而另一方面很多城市的消费者想吃却吃不到,或者下了订单,长时间无法收到,再或者要指定的品种、指定的服务也无法满足。这种现象在各行各业都存在。
  第三是聚焦创新资源的能力。过去我们谈到资源类企业,就是资源、技术、人,现在恐怕要充分注意到数据、用户、创意这些新的要素。
  最后落在构建产业生态的能力。我反复地讲,其实现在不是单独做技术、产业和产品,而是做圈子、系统和体系,这就是典型的产业生态。它的背后是个理论问题,就是要向创新投资。过去我们一讲投资,就是品种、技术、产品、设备、生产,或者打点广告,现在是以创新为主导的投资,投的是系统、体系、服务、网络、数据。
  如何紧紧抓住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给包括陶瓷企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企业提三点建议:
  一、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从百年变革的角度思考问题,着眼全球产业重组和发展格局变化,谋划长期发展;
  二、要有创新自信,有转型发展自信,要有引领世界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准备;
  三、要有战略眼光,既要立足现实 、务实操作,又要超前部署、引领发展。
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及购买建筑陶瓷请点击jztc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