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园哭?这份“去焦虑清单”帮你消除第一周的撕心裂肺!

每到九月开学季,就会有很多妈妈为怎样让孩子顺利入园担心不已。这几天送千寻去幼儿园,总能在大门口看见刚入园的宝宝抱着妈妈,声嘶力竭地哭喊着不肯进去,妈妈则是又心疼又无奈,一边哄着一边不得不放开手。
回想几年前,我也和大家一样,尝过了做新手妈妈的苦头,一口奶一口奶的喂,一把尿一把尿的换,一整夜一整夜的哄。那时候,觉得人生最大的盼头,就是娃快点长到三岁,就可以送学校祸害老师去。
可真到送幼儿园时,却发现焦虑担忧比开心还要多。
担心娃分离焦虑天天哭,担心她在幼儿园里不好好吃饭,担心其他小朋友欺负她,担心老师会不会关注她……总之,各种不放心。
还记得入园前,老师来家访,给我打预防针:“现在的小朋友刚进幼儿园都要哭—短的几天,长的几个星期,有些甚至几个月、半年后都还不适应。”这一针下去,我感觉心里更没底了。
还好,结果不算太糟。千寻小朋友就入园第一天,看见别的小朋友哭着要妈妈,触景生情同哭了一场后,就再也没哭过了。她每天上幼儿园都挺开心,比我上班开心多了。我幻想过的那些风险项,也一个都没出现。
她爸说:“还好还好,运气不错,没出什么岔子……”可我仔细回想,却觉得千寻能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不全是运气使然,还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这个养育经验告诉我,只要我们尽力去做好一些事,入园哭就不会是孩子的必经之路。
这篇文章,我不讲过多的理论,只想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做一份帮助孩子顺利入园的准备清单,不论是孩子刚入园的家长,还是这一两年孩子就要入园的家长,都能从中得到一点可借鉴的东西,也多一些心理准备。
入学前
1、准备一份开学礼物
这个灵感来自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我曾在coursera学习他的行为经济学,在某一节公开课上,他讲到了“替代奖励法”,意思是生活中有些事物存在挑战和困难,让我们想逃避,但我们并不需要放弃,而是可以利用其它东西其它奖励与有挑战的事物联系起来,为了奖励,人们会忽略困难,而愿意积极采取行动。
对小朋友来说,第一次离开亲人,要融入到陌生的集体环境中独自生活,是很大的挑战。要降低他们的畏难情绪,可以用到“替代奖励法”,准备一份开学礼物,答应孩子,开学的当天,他就能得到这份梦寐以求的礼物。
我给千寻准备了一双她一直很想要的新鞋,我告诉她,去幼儿园的那天就可以穿。为此,入园的前两天,她还有点小兴奋呢,对幼儿园的排斥感也少了很多。
2、小书包里的大文章
你知道吗?刚入园小宝贝的书包不是用来放书的,而是用来增加安全感的。
比如,你需要在书包里放上尿不湿和换洗衣服。大部分小朋友刚入园时,都可能尿裤子,我们需要帮孩子准备好干净舒适的换洗衣服以防不测。
一般老师会告诉家长,在幼儿园是不用尿不湿的。但对于那些还没完成如厕训练的孩子,我建议家长放一片尿不湿在书包里,用于孩子午睡时。因为托班孩子,很可能在午睡时尿床,在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面前尿床,孩子觉得很难堪,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而影响到睡眠。不如,接受孩子慢慢的过渡期,午睡时暂时使用尿不湿,等他们控制能力强一些时,也就不会再需要。
我当时是买了k-mom的抗菌存储袋,这种抗菌袋是专门用来装宝宝物品的,一个装尿不湿,一个装换洗衣服,既整洁又便于老师取用,而且袋子上面可爱的小动物也很招孩子喜欢。
还有一个小秘密,我发现,在书包上缝一个特别的名字贴,能增加孩子安全感。
小朋友的书包长得一模一样,虽然老师也有教他们找放自己书包的格子,但刚开始还是经常弄错。千寻刚入园时就经常找不到自己书包,看起来是件小事,却挺有挫败感。后来,我在她书包上缝了一个米妮的名字贴,她每次都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书包,才产生了一种我能搞定的安全感。(这种名字贴淘宝有很多,款式不一,价格也很便宜)
入园后
1、 再见的方式,积极正向不拖沓
先说两种不可取的再见方式:
一种是直接把孩子塞给老师就赶紧走,生怕孩子反应过来,大哭大闹纠缠不清。
一种正好相反,陪着孩子舍不得离开,就算离开,也躲在门口悄悄看,听到孩子哭又忍不住冲出来安慰。
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孩子对妈妈、老师还有环境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如果你想让孩子相信幼儿园是个安全又好玩的地方,就得表现出积极正向不拖沓的态度。
比如,我见过一个爸爸,在孩子手上比划出一颗爱心,又让孩子在他手里也画上一颗,然后对孩子说:“这下,我们就住在彼此心里了!”还有一个妈妈,手举在头顶,像兔子一样跳着离开,一边说:“兔子妈妈去工作了,兔子宝宝有小伙伴一起玩,兔子宝宝吃完晚饭,兔子妈妈就回来了。”孩子被逗得咯咯直笑。
就算想不出这些有趣的方法,你也可以告诉孩子“你可以抱抱我”,然后用开朗的声音提醒他:“哇,你们班里好多新玩具,快和小朋友一起玩吧,再见!”在这之后,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离开。
重要的是,不论用什么方式,再见时一定记得坚定的告诉孩子,放学后由谁来准时接他。
2、 接孩子时聊什么
新入园孩子的家长会因为对学校和老师不放心,拐弯抹角地问孩子:“老师对你好不好啊?你喜欢某某老师吗?有没有小朋友被批评呢?”这样的问题,把家长焦虑的态度传导给了孩子,只会让孩子莫名慌乱。
入园前孩子最依赖的是父母,和父母分开肯定会有情绪波动,这时候父母对新环境的态度就显得很重要。当我们把信任感授权给学校和老师后,孩子才会出于对我们的信任,慢慢爱上幼儿园。
还有一类家长喜欢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
其实,这样笼统的问题,孩子真的不好回答。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从倍受关注的家庭环境到资源减少的集体环境,怎么可能很开心?
那放学时候到底该跟孩子聊什么呢?
刚入园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收获并不是开心,而是成长带来的成就感。你不妨问:“哇,你的小手很干净,是在幼儿园学会洗的吗?”“妈妈接你的时候看见你和一个小朋友在聊天,那一定是你在幼儿园交到的好朋友吧,你真棒,这么快就找到好朋友了!”……类似这样引导孩子成就感的问题,才是入园过渡期最适合聊的!
附送两个实用的游戏
1、“躲猫猫”游戏疗法
刚入园时,孩子焦虑的主要原因是担心“爸爸妈妈走了,把我丢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这就是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客体永存性”观点,他发现孩子不是天生就能理解一个东西可以“客观存在”,他们觉得爸爸妈妈离开就再也不会出现。
这个阶段,多跟孩子玩“躲猫猫”游戏,可以缓解孩子的焦虑。在找的过程中说:“不管你躲在哪里,妈妈都会找到你!”找到之后,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个游戏能让孩子熟悉“分离”,并让他相信,就算妈妈暂时消失,也还是会与他“重聚”。
2、“复述故事”游戏疗法
在儿童思维拓展训练上,“复述故事”是个很重要的环节。把孩子觉得有挑战的生活编成故事,帮助他一遍遍复述故事,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化解恐惧。
比如,我给千寻看手机上老师发的照片,是她在学校里的生活片段。一边配合着照片“讲故事”:“今天,千寻第一次离开妈妈去幼儿园,她好像有点害怕,妈妈马上给了她一个暖暖的拥抱,告诉她没关系,妈妈第一天上学也很紧张……千寻学会了自己洗手,洗完手去领了早餐……”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她熟悉了每天上学的大概流程,对第二天上学有了足够的预期,就不那么恐惧了。
千寻絮絮叨
如今,小千寻已经是中班的大姐姐了。开学这天我送她去幼儿园,刚走到门口就甩开我的手,追同学去了,老妈子我在身后大声跟她“拜拜”,她完全没搭理。唉,真是好恍惚,这是一年前幼儿园欢迎新生会上,赖在爸爸怀里不愿下地的小妞么?
也许,孩子总会长大吧,当我们回望走过的路时,当年焦虑的,就变成了美好。^_^
欢迎关注东西儿童教育,我们是一群行走在中美两地的家长,分享地道的美式教育理念实践,和靠谱的中国育儿实战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