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碑”,兰亭还有块古匾“兰亭古迹”也大有来头
大凡游兰亭的人,有“三碑”是必看的,即王羲之父子题写的“鹅池”碑,康熙皇帝题写的“兰亭”碑,以及康熙、乾隆祖孙题写的“御碑”。然而,还有一块古匾却一直不被人们所熟知。
在书法胜地“兰亭”入口处,有一古朴的竹亭,其门楣处悬挂着一块“兰亭古迹”匾额,“兰亭古迹”四字墨宝,为明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陶望龄400多年前所书,曾一度散失。这“兰亭古迹”匾额背后的故事,更是鲜有人知。
史树青收藏的“兰亭古迹”
“兰亭古迹”墨迹,是由一名叫史树青(1922~2007年)的老人提供的。这位史老先生有着众多头衔: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收藏家》杂志主编等。他与启功、杨仁恺、徐邦达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文物鉴定专家”,其鉴定的文物精品不计其数。
史树青先生生前回忆,这件墨迹是其1941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时,在学校旁边的旧货市场里购得。明代榜书底本墨迹,传世极为稀少,而陶望龄所写的榜书,之前更是没有见过。
1991年,史树青先生将其珍藏50多年的陶望龄“兰亭古迹”墨迹复印件送给当时的兰亭文保所,希望能恢复其古迹。次年,兰亭景区书法家喻革良请来绍兴刻字名家王国荣先生,找了一块上好的木板,将“兰亭古迹”4个字及沙孟海的题跋一起刻到了匾额上,使之物归原处。400多年后能重见胜地,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四个字颇有“二王”风骨
据喻革良介绍,史老先生当时非常高兴,这算是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2004年暮春3月,史树青先生应邀来参加兰亭书法节,并借来了他已经赠送给首都博物馆的陶望龄“兰亭古迹”真迹手卷,在“曲水流觞”的时候,向海内外嘉宾进行了展示,使大家有幸一睹其真容。史先生还即兴题了一首七绝:上巳遗风直到今,兰亭一叙苦难寻。门额古迹传千古,论值堪称应万金。并跋“余以陶望龄书兰亭门额手迹,邀同集诸公赏之。”由此可见史老先生的得意与欣喜。
当年雕刻此匾额的王国荣先生回忆说,懂书法的人都知道“兰亭古迹”四字,看看容易,写写是很难的。“兰”“迹”两字繁,“亭”与“古”稍简,四字凑在一起,要写好这四个字,颇费思量。陶望龄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故其位置安排得极为妥帖,“兰”字修长爽利,“亭”字形长略肥,前后两字似乎稍有不合;第三个“古”字,笔致均与“亭”字相协调,第四个“迹”字是关键,也写得修长爽利。“迹”与“兰”字首尾呼应相协调,起到了补救全篇的作用。再观整幅作品,具“二王”风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洒脱而不失端严,饶有文人气息,可与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相媲美。
由此可见,“兰亭古迹”也是书法胜地兰亭的又一个见证物,兰亭集聚了历代众多名家真迹真品,可以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书法“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