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未来在何方

互联网发展的趋势
如同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一样,前二十年在于技术革新,后三十年在于应用革命。
当电子商务变成“传统商业”时,商家和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改变,互联网不仅仅是帮助企业拿定单、促销售,而是立足于帮助企业提升管理发展的水平和效率。
未来三十年,纯电商企业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云技术,数据作为新能源会先后引发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和新技术、新资源等方面的应用变革。
趋势一:商业关系的重构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国家对网络经济的扶持为b2b电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政策环境利好,也将推动中国中小企业之间商业关系的重构。
合作伙伴关系:“树状”到“网状”
传统的互联网世界,消费信息铺陈方式在pc时代呈现一种“树状关系”,传统的商业关系也是一种“树状关系”。
例如,从品牌商到渠道商,通过一年开一两次订货会品牌商将产品亮相,继而渠道商订货。
此外,在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同样基于“树状关系”,即以厂商为中心,以商业资源的供给来创造需求、驱动需求的模式。
合作伙伴之间的“树状”关系将随着“以用户为中心”时代的到来而彻底改变。
普拉哈德(prahalad)在《消费者王朝》(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中曾写道的:“消费者由孤陋寡闻变得见多识广;由分散孤立转变为广泛连接;由消极被动变得积极参与。”“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并不是产消割裂时代企业的自发行为,而是技术可能性和市场力量倒逼下,消费者与企业的共同选择。企业与消费者将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客服等所有环节共同参与、共创价值。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下,各个市场角色的关系将从“树状”转向“网状”。
传统意义上,处于控制地位的品牌商通过对外协作获取最佳资源、更高效率的同时,也向消费者和协作方出让权利。
居于中心位置的角色转变为消费者时,各个市场主体通过数据分享实现实时协同,共同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匹配资源,完成任务。
当所有信息结构变成了网状结构,互联网的浏览方式不仅变成了网状结构,整个渠道方式、渠道的建设方式也有可能变成网状结构。
整个商业生态中各个合作伙伴必须发生新的反应甚至重构,这中间包括了品牌商和渠道商的关系、品牌商和零售商的关系、零售商和商业地产商的关系、品牌商和物流商以及服务商的关系。
正如理顺企业内部电商部门、电商公司、电商经理、到电商团队的激励机制一样,未来中小企业依托互联网建立的生态中,在打破原来商业关系的同时,如何在商业合作伙伴之间构架一个新的关系将成为核心。
线上线下关系:“对立”到“统一”
同样,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下,“按需配置商业资源”的模式更加普及。
这种模式下,供需高度匹配、资源高效利用、产品和服务价值更高、各市场主体也更加平等和谐。
随着“互联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按需配置商业资源”必然导致线上和线下的关系重构,这种重构的重点在于如何重新定位线上线下所需要的服务的承担义务。
当一些商家把线下信息做好,实现线上和线下货品通、会员通和服务通“三通”时,线上购买如果不满意,线下可以到就近的门店改尺寸、退换货。
这种做法虽然大大方便了商家和消费者,但实际上却很难做下去,因为线上损害了一部分线下的利益。
例如,网上买的商品由线下发货,则商场的扣点便拿不到了,对它们的利益产生了损害,甚至有商场安排保安分门把手,严禁快递员进店里取货。
由此可见,即使品牌商将线上线下打通后,中间整个商业关系却并未打通,购物中心、百货商场这一环还未发生变化。
它们怎么发生变化?在整个业态当中它们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需要一种全新的设计才能把这条路打通。
商业形态关系:“现在”到“泛在”
人类行为具有不确定性,结合互联网时代链接一切的特性,让场景的衍生具有了无数种可能。
高频率、快速化等特点,让场景的应用处于一种非常碎片化的环境中。
碎片化的环境个体被解构了,信息的交叉可能性就很高,交流传播的互动频率就很高,通过商业形态的重构,可以使人、货物、场景三者有效解构,最后让用户感受到的价值。
例如,今天的百货商店通常一楼是化妆品柜台,二楼是女装,三楼是男装,每个品牌都有一块漂亮的空间,消费者的浏览方式是以柜台的方式。
然而这是否是一种真正高效的商品接触方式和浏览方式?这值得我们深思。
再比如,微信、微博、豆瓣、知乎等诸多不同社群场景的应用,不断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好体验,然后根据这种实际体验产生的效果,帮助场景实验者制定决策,最终不断呈现出完美的场景。
碎片化的应用正在成为当下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主流,而在线下零售业态当中也正在发生很多微妙的变化,场景浏览、体验浏览的方式逐步兴起。
这种变化需要零售的商家和品牌商家、平台共同来努力,而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价值的重构,从人、货物和场景对整体用户价值进行提升。
当前中小企业推进互联网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大原因在于商业重构还未完成,因而企业必须考虑不同角色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和获取的利润。
毫无疑问,这样的重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也不可能让现有既得利益者都满意。
但如果不改变,最终一定是消费者不满意。
只有完成重构衡量的标准,才能实现中小企业全域互通。
这中间需要建设式的创新,能够使原来的利益分配机制走向一个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趋势二:内容供应链崛起
由于消费者触网方式由pc端转向移动端,使得商品作为单一消费信息、消费方式扩展,因而中小企业“互联网+”不仅推动商品供应链的发展,更会推动内容供应链的发展。
中国电子商务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至今整个电子商务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企业扎堆触网带来商品力和品牌力共振的红利期。
从2008年“淘品牌”集中涌现,在线上开始创业,然后飞速发展成为“当红小生”。
进入2012年前后,大批当时称为“传统品牌”的企业开始在网上发力。当它们把线下商品、线下公司一部分运营能力放到网上以后,在过去的几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这其中,品牌力在发生作用,商业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以后,最终互联网和线下在商品力、品牌力达到共振点,企业觉醒触网以后爆发出巨大的活力。
第二个阶段,企业内部逐渐转型的重构期。
第一个阶段走红的这批“淘品牌”,经历了品牌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和曲折,有一部分经历凤凰涅槃,如今仍然活得很好,但很多也经历了生生死死,各自艰辛。
回过头看,过去几年发展比较好的商家,大多是在企业内部解决了组织保障问题,解决了整个供应链及电商线下门店的企业组织关系问题。
互联网为企业带来的变化,不仅是完成企业内部的组织重构、职能重构,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爆发商业新的力量,完成商业进一步革新和演变。
第三个阶段,关系重构带来的线上线下价值整体提升期。
企业内部发生的重构不仅仅是线上浏览行为、线下商业关系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线上、线下和用户接触过程中人、货物、场景整体价值的提升。
互联网带来了很多变化,但是人、货物、场景没有带来改变,商业最终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思想去重新构架这三者的关系,重新在这中间寻找新的机会和产生新的效率。
场景的碎片化让每种商业模式不再关注自身,而是从碎片化的信息以及基于这些碎片化信息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找到灵感,通过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崇尚速度至上和效率至上,最终建构出了无数的场景。围绕着人、货物、场景的重构,特别是其中所有商业元素的重构,将是走向未来新商业形态的非常重要的标志,它的成功核心就是由人、货物、场景商业元素的重构真正带来效率。
购物场景将更加碎片化,商品成为整个内容的一个元素。
例如,餐厅吃饭的时候,顺便买了附近电影院的电影票,等地铁的时候,顺便在淘宝购买了一件物品。
不同购物场景的出现将更加碎片化,这和传统时代的逛街迥然不同。
当场景成为一种附带性质,商品也会出现在每个人能够触达的地方,原来大块时间的完整购物场景基本上被分散在人类不同的活动中和内容中。
消费者因为喜欢内容进而喜欢商品,最终进行消费。
在这个背后是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完成的个性化,实现在用户端的千人千面。
然而当商品对消费者变得越来越个性化的时候,对商家而言,怎么去备货呢?怎么做销售计划呢?所有个性化背后一定存在共性,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关系下生产关系、利益关系也要发生重构。
内容供应链产生
传统的中小企业更多的是考虑普遍性的需求。
例如,设计出一个比较通用的产品,面向客户更多的是以销售、营销为主要方式去提供产品和服务。
新形势下的服务,更多的是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让客户在无感知、免打扰的情况下,享受到服务带来的价值。
因此,未来的内容化资讯是中小企业触达消费者的关键,而内容化和多媒体化是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
如果将场景应用在不同的环境中,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那么场景以及依托场景的“内容”制造将在以后的商业模式建构中被越来越重视,商业模式也将会焕然一新。
然而,好的商品生产者未必是好的内容生产者,这对中小企业运营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
所有商家如果想把品牌做成功,核心是品牌做强、产品做强,但当企业要生产内容的时候,两者却存在微妙的区别。
如今大量社会化的内容生产力量逐渐蓬勃发展,这些力量已经构成了中小企业“互联网+”生态中非常重要的新兴力量,同时也是不可以被忽视的一群新的力量,并且会在未来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趋势三:数据引爆价值
无论是外贸还是内贸,b2b都非常重视生态。
当各行各业都大踏步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当商业和互联网全面拥抱的时候,当用互联网思想和技术革新业务模式的时候,企业最大的财富就是数据。
洞察消费者
消费升级是当前一个普遍性的话题,消费者口味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难伺候了。原因在于当前消费者信息收集的环境不再是信息封闭,而是信息爆炸。全球各地只要这个星球上发生过好玩的事情,新的潮流、趋势,都有可能在消费者中瞬间点爆。商家和企业如果能够抓住流行趋势和消费者口味的变化,能够实时捕捉并洞察消费者,那么才能从市场中脱颖而出。
这为中小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力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企业不仅要能够把互联网做成一个好的销售渠道,还需要把它做成一个真正的消费者洞察渠道、一个获得新客户的渠道,需要最终站在全网角度思考产品和业务的升级。
这要求企业不但能够获得有价值的资讯和情报,还要最终转化成企业供应链的能力,能够以一个柔性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够及时生产出消费者试销对路的产品。
行为即数据
在今天,互联网的渗透使得消费者无论在物理世界里还是在虚拟世界里消费,其经济行为都是真实的。只要是真实的经济行为,互联网就完全有机会转变成真实的数字交易,从而能够沉淀出每一笔交易、每一个客户的数据。
通过线上线下的连通,企业对消费者洞察能力在加强,可识别用户的可能性也大幅度增加。
例如,原来只要不是线下门店会员,消费者走进店消费后离开就结束了,这便是购物闭环,即“一次购物就走”的生意状态。
但如果将线下购物数据同线上数据进行比对,原先的消费过程将变成数字化的生意,商家就能够知道消费者是谁、平时的消费习惯,基于此商家和企业不仅可以对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进一步了解,同时存在二次触达销售的可能。
用户数据在门店、视频网站、电商平台店铺或某个社交媒体上越累计越多。
这些沉淀的数据将在全域营销、全域触达上发生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用在营销侧和销售侧,最终也可以应用在生产供给侧。
通过线上线下数据联动,以及生产销售数据联动,可以从b2c慢慢走向c2b。
“互联网+”企业也是数据公司数据沉淀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数据需要存储,如果数据不用,获得的越多就负担越大、成本越高,因此数据只有使用才能够发挥作用,才能产生新的价值。有了数据分析手段,才能真正回到商业的本原,即帮助企业更精准和更高效地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和日益提升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