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需要以人为本

网络需要以人为本
――专访锐捷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部总经理杨红飞
文/闫城榛
杨红飞先生2003年加入锐捷网络,先后担任过研发、售后、售前和产品经理职务,现任锐捷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部总经理,负责锐捷网络的全线产品及解决方案战略。杨红飞先生长期致力于网络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创新领域的研究,深入了解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在网络技术应用创新和实践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2013年,杨红飞先生提出锐捷网络面向下一代网络的主张是“简网络,享未来”――帮助用户的网络系统以简驭繁,让用户关注业务而非网络本身。记者在一个天高气爽的上午在杨红飞先生进行了座谈,听听他和锐捷对用户、对网络市场、对媒体行业的独到见解。
记者:据我所知,您在任锐捷网络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部总经理之前,曾后担任过研发、售后、售前和产品经理等职务,可谓多面手。根据您多年来面对用户的直观感受,您认为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用户的行为习惯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红飞:据我观察,随着近几年整个网络应用发展,用户在行为习惯上的确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类应用网络最早的是在pc时代,到今天步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些概念听上去有些虚无缥缈,有些人会问“移动互联网时代究竟有什么不同?”,其实只需看用户在不同设备上所花费时间的多少就够了。在pc时代,接入网络的信息化工具主要是电脑,这就要求在使用时必须端坐在电脑旁,但这对人类来说并非是最舒服的姿势,不能保持太久。但是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网络介质和终端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用更加舒服的姿势做同样的事情。在pc时代,人们是被固定的,你的办公桌在哪里,就要在哪里上班,可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在人哪里,那里就是你的办公桌。当有了手机、pad等更多选择之后,人们原本产生在电脑上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比如,当打字速度不足以满足需求时,人们就会选择语音、视频等更加便捷、直观的沟通方式。
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变化,实质上改变的是整个网络架构的设置,对于锐捷这样的厂商产生了也很多新的要求。原本我们所做的网络更多的是固定式的、更加考虑地理概念而欠考虑空间概念的,但现在不一样了,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在最后100米上产生了巨变”。从前是有线传输,现在是无线。而且用户使用场景、使用习惯的区别和变化都会带来技术上的革新。
记者:的确,pc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随心连结的要求了,移动互联网对无线网络产生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您有何感受?
杨红飞:互联网的大部分技术并非起源于中国,在前面10年间,国内大部分网络技术采取跟随战略,但是在今天你会切切实实看到大家走的路其实是不一样的,用户需求产生极大的区别。第一,我曾与锐捷的it工程师进行交流时得到这样的反馈:“一年前,为某家公司设置一个可以供600人使用的网络,一年后,这家公司的电脑数量变化很小,但是整个网络中的信息点数不在是600,而是2000个。”因为在今天每个到办公室来的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电脑都是需要接入到网络的。第二,相较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与环境存在更加密切的关联,在产品的设计和可靠性上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比如,大开间式的办公室和传统办公楼中相互隔开的办公室,对于网络的需求就会不同。再比如,有些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一个大型办公室中可以容纳5、600人,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记者:这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相结合,非常不易,那么锐捷对此提出了什么对策?
杨红飞:我们遇到的问题可能在北美并没有产生,所以很多基于北美市场设计出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并非最好用的,发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在中国网络市场的现况中,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智能终端、3g网络和wifi的普及,人们的办公地点越来越自由,byod(bringyourowndevice)已然以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形态。根据info-tech的预测,2013年全球byod移动办公比例将达35%。这意味着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上班族将使用各种移动设备来完成工作。
byod有许多优点,例如可选择任何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访问,只是这些优点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的企业网络对安全和支持的要求是对立的。这就对byod解决方案提出了挑战,诸如:如何确保公司网络安全?如何平衡安全要求与员工的易用性需求?如何管理访客?如何确保无线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如何使人们能够简单快速地连接和使用公司资源也是byod解决方案最大的挑战之一。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锐捷通过分析byod这种趋势将如何影响业务,探究其为企业及员工带来的各方面改变,我们提出了byod“易安全”无线解决方案,一提供全面的架构来应对这些挑战。希望最终能够达到允许最终用户自由选择设备进行工作,同时仍提供给企业管理者控制权,利用简洁有效的方法进行统一管理的目的,实现了企业、员工、it管理的多赢。
值得一提的是,用户在真正使用byod“易安全”无线解决方案时,不仅会发现它安全、高效,而且是十分便捷、人性化的。对于内部员工和可信任设备,在锐捷所有的byod方案中,用户在第一次完成设备的注册后,当再度进入这个网络环境中时,系统会帮你自动完成所有认证和授权。而针对访客或外部设备的单次准入,企业接待人员可以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授权,一个简单动作就可以完成所有步骤,跳过了麻烦的输入密码环节。
记者: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创新可谓是各行各业、尤其是科技企业生存、发展的“永动机”,锐捷的这一动力来源于何?又是通过什么制度、机制保障创新的?
杨红飞:在锐捷的整体it设计理念中,“以客户为中心”永远居于第一位。用户到哪里,锐捷的网络就延伸到哪里。
在锐捷,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产品评审思维,那就是:无需描述产品具体功能,只需说出它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客户的应用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所体会,很多不起眼的地方――比如楼梯口、电梯口包括洗手间――往往是灵感产生的地方,如果用户想分享、交流这一灵感,却发现这些地方没有wifi信号或信号很差,这一灵感很可能会遗憾地溜走。只有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才能及时发现这些“盲区”。我一直对工作人员说的、也是锐捷所强调的是,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的技术能解决什么,而是知道你的客户要什么。
记者:2013是个“融合之年”。就在11月20日,小米发布它的新产品双频wifi路由器,类似的“跨界”合作和发展的举动屡见不鲜。据我了解到锐捷已经计划向媒体行业的网络市场进军,请问锐捷在未来发展的规划是怎样的?
杨红飞:锐捷计划在媒体行业从三个部分同步推行。第一大方案就是刚刚提到的byod,围绕媒体人的需求,让办公“动起来”,让网络真正做到帮助媒体人工作,而不是限制其行动,力求给予网络用户更好的体验。
第二部分就是数据中心。
提到数据中心,就不得不提起大数据,大数据是具有巨大价值和潜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再举一个锐捷自己的例子,锐捷在过去十几年间为全国700多个大学的学生宿舍提供上网服务,在学生上网过程中产生了起很多流量模型,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些大学生运用网络都在做什么。统计结果得出,其中有大约50%的流量是、用于播放视频,大约20%是游戏,大约17%是各种网站。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由于有缓存,网络的速度快慢对于观看体验起着中观重要的作用,而在游戏中,网络的流畅度会对用户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产生海量的数据其实就是大数据的原型,恰当的使用,能够更加精准地刻画我们的用户,反过来成为我们产品改进的依据。
海量数据的发展,对数据中心的网络设备,如何让这些数据在内部的交互更加便捷,更高效、更稳定可靠,传统的商用机设备早已无法满足,必须是专门的数据中心交换网络才能完成。对此,锐捷已经有两个针对媒体行业的数据中心方案将在2014年推出。
第三部分是运维管理。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想象一个报业集团某天突然断网后将是何种光景,it已经成为在媒体产业里的核心支撑,而运维管理也是连接前面所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重要支撑保障。
我觉得移动互联网对于媒体的冲击会很大,并且已经显露出来了。其中已经有一些人在谋求转变,只是这种转变并没有设想中快,可能症结就在于有没有做到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大数据时代也好、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罢,究其根本都是回归到“以人为本”时代,在这个时代,技术反而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建立用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