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怎样进行 CDD,商业尽职调查?

本文整理自何明科的相关文章----------------------------------------------------
通过商业尽职调查(cdd)、财务尽职调查(fdd)以及法律尽职调查(ldd)掌握投资标的的核心信息并整理思路形成投资建议(包括估值以及需要降低风险的一些手段),利用之前常用的一个如下图的模板完成投资报告,最后递交到投资委员会以求获得投资许可。
要完成上述的内容,需要做的事情包括:
内部骨干人员访谈(包括创始人、核心团队以及关键岗位上的人员)。核心是对现有模式、发展方向、公司核心竞争力以及团队能力人品的重要判断,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被任何第三方公司所替代的,也是最考验投资团队的投资能力甚至是艺术及哲学的部分。
外部专家访谈及竞争对手调研。通过自己的人脉、标的公司推荐以及专业服务(比如glg或者在行等)等各种百花齐放的方式对各类专家进行访谈,了解行业发展格局、政策风险以及竞争环境等等。这部分有些基金采取雇佣第三方公司的方式完成,输出为访谈纪要或者ppt报告。
用户调研。最简单的做法是找几个典型用户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比较土豪的可以外包给咨询公司或者市场调研公司进行大样本的定量调查以及定性的深度访谈。当然最现代的方式是聘请一些偏技术的公司,利用爬虫获得用户在各类论坛上的发言,然后用一定的nlp技术汇总成用户反馈及品牌印象等核心指标。
核心数据分析。通过第三方获取宏观和微观数据以及通过公司获取内部运营数据(这时候往往已经签了termsheet和nda,所以获取公司内部数据比较容易),对投资标的所在的市场趋势、潜在市场规模、竞争态势、上下游关系以及内部运营效率等等,进行各种维度和颗粒度的分析及预测。这一步往往是投资团队自己来完成,当然一些土豪的基金也会请顶级咨询公司来协助完成。在获取核心用户数据方面,比如dau以及gmv等,有些基金还会采取聘请技术公司通过爬虫等方式来完成(参考何明科:做投行、行研、咨询等金融岗位,有没有什么好用的找数据技巧呢?,下图是利用爬虫对搜房转型闭环模式后对其gmv的估算)。
财务模型。这一步往往不适用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公司,因为变化太快甚至模式变化太快的公司,没法进行预测。根据投资标的的内外部数据,建立各种假设,完成财务模型以预测未来的核心财务数据。这一步几乎铁定是投资团队自己来完成,即使是再土豪的基金,这一步还是要亲自插手来体现价值,毕竟已经接近投资最最核心的部分。
估值模型。估值方法多种多样,从最复杂的dcf,到最管用的comparable(pe/ps)以及最直接买菜卖菜讨价还价法。一般来说,发展越快和变数越多的公司,越适合简单粗暴的估值方法。这一步几乎也是铁定由投资团队来完成,即使是再土豪的基金,这一步要是再请外包,估计lp也该请这些外包了。
风险评估及预案。根据cdd/fdd/ldd获得的各种资料,对投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法律财务和技术人品道德等各方面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能有预案的给出预案,比如在条款上进行限制和保护;不能给出预案的准备认命,但至少清楚这是自己愿意去尝试“赌局”。这一步也肯定是由投资团队来完成,甚至是由基金的最高决策者来做判断,结合之前提到的价格和风险,这才是投资最艺术和最考验经验的地方。当然这也有基金风格和定位的因素,比如:有些基金不为技术风险买单,有些基金不为创始人道德风险买单……
要完成一次严谨的cdd,这些流程基本需要完整走一遍。而且在我的概念中,cdd其实是包含fdd和ldd的,投资是一个综合的商业决定,绝不可能孤立看待财务和法律问题。即完全依托于fdd和ldd做决定。或者可以这么说,没有无风险的定价。
fdd和ldd考虑到其专业性和可拆分的模块化基本是由专门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所来完成,而cdd有自营和外包两种模式。大部分基金都是采取自营的方式完成,依赖于自己的投资团队完成所有的工作,顶多是在个别零散的模块借助于外部服务,比如:爬虫或者专家访谈等等。而个别基金会聘请咨询公司来完成大部分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工作,而自己聚焦于最核心的估值以及投资决策,这种考虑主要是来自于:决策慎重而又希望在决策速度上不落后于对手,因此对数据和信息的要求很高;同时希望自己的团队尽量精干,不要浪费在重要但附加值很低的体力活上。而与咨询公司的合作大体上有两种做法:高价聘请mbb等大牌咨询公司完成数据收集等工作,基本上是把咨询顾问当畜生使,在这类项目上咨询顾问的专业发展也很差,但大牌美元基金不差钱,就是要高质量的体力活;和某个咨询公司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固定让他们做套路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比如tiger和bda。